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沈从文及其作品,新时期以来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创作,其意图可归结为一点,即通过这些作品,建构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形式”。这是一种从个体精神到两性爱情直到整个社会风尚和社会形态都完美无憾的东西。它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强烈不满、深刻反思以及对重造不合理社会的苦心积虑的追求,是作家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沈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然而,在沈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描写湘西独特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展示了湘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形式,及其在时代的大力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身上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3.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周密在亡国前虽已成名,但其作品的思想境界均不高。笔者从家国之思与人生之慨两方面分析他此期词作的思想境界,总结其审美取向与思想情趣。  相似文献   

5.
《大地之歌》是马勒用生命谱写的,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马勒与我国古代诗人李白一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以音乐为载体,借用唐诗的内涵倾诉对人生的感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典音乐。本文对《大地之歌》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绪进行分析,希望对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详细地诉说了人生极端的生存境况下的种种变化与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其核心思想是倾诉了人生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沧桑感。这与存在哲学的人生观是很相近的。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况味对存在哲学来说是很好的注脚。作者所言说的是无限人生的沧桑,而且通过特定意象的塑造使得这种感觉具有无限的感染力。而且通过情节的构造表现出价值观的冲突,并在冲突中见证人生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打造的湘西世界中,女性一直是他最关注的,而其中的湘西少女形象更是沈从文极力塑造的。在这些少女身上体现着沈从文的美学追求,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形象的分析,找到沈从文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对两性关系的个体感悟。  相似文献   

8.
沈从的创伤关注着湘西都市民众生存的现实状况、生命形式和精神维度,于苦难的社会人事的描绘中渗透出对人生急切的变革和坚韧的抗争精神。他在客观性现实探求中融合了理想与梦幻的精神模式,创造出本特殊的心灵真实而给予现实人类生命意义上温暖的情感性慰藉;对现实理性的救赎包涵着作家对人类特殊的责任、宽厚的博爱和永恒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其作品在“完美的真实”里呈现出深远现代意识的自由信念。  相似文献   

9.
高中第四册课本中选登了沈从的《边城》节选部分,同学们得以从中了解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品味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的寂寞》是汪曾祺所写,作为沈从的学生,他更加熟悉沈先生的作品和人格,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加深对课的理解,拓展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这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对“人与自然契合”湘西世界的自然美、爱情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和谐共存的原始乡村人文景观。他在作品中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独特的视觉,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道德沦陷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具有广泛的人类意义与世界意义,获得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毛颖,是退之先生笔下寓言体名作《毛颖传》的主角,他"始以俘见",继而"日见亲宠任事",后虽"赏不酬劳,以老见疏",但"终于管城"。如果将他的人生遭际置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整个封建王朝来观照,可说其是一生三幸。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13.
儒家心性之学对现代人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现代人生状况,指出人类精神追求在形上侧面的深层困乏;儒家心性之学对人性的分析及其衍生的规范,可以引导社会生活在善的途径上不断前进;儒学心性形上本体观念为实现理想人生的目标指明了前途。  相似文献   

14.
“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从不同方面塑造儿童的心灵,对于作家日后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对作品情感类型的影响极大。父亲在老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在老舍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之名”却并未消失,通过母亲的话语,甚至是通过一些物体得到体现,“父亲之名”——母亲——孩子构成了新的家庭三角平衡关系。于是,父亲的角色功能靠“父母之名”的形式存在于老舍的生活与心灵中,并对老舍的人生抉择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爱伦·坡文学创作的主题是死亡.他的作品描写了死亡、恐怖、神秘、梦幻和宿命.本文通过对爱伦@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他的死亡中表现了忧郁悲怆之美、恐怖神秘之美和浪漫梦幻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他的死亡主题蕴涵了他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湘西为背景,描绘出"湘西世界"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湘西呈现的落后愚昧,他希望能有所改变,想在改变中寻求湘西未来的命运,但又怕现代文明的输入会导致湘西世界中自然人性的堕落。沈从文是独特的,他既追求现代性同时又反抗现代性,在看到传统文化落后的同时又指出传统文化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在看到现代文明的先进时又能指出其存在带来的弊病。本文试从《萧萧》这部作品来分析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池莉在其作品中构造了一种注重当下体验的人生模式,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世俗人生的一些无法回避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人生的意味,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上帝的梦》是一部在荒诞外表掩盖下寓意深刻的故事,这部作品不是写个人的小悲欢,而是上升到人类的高度,写出了整个人生的悲怆和无奈。作家通过对人的文化意识、道德观念、复杂心理,他运用讽刺手法表现、批判人性的弱点,深刻揭示了人的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并且以一种悲悯和无奈的心态描写人生的无法逃脱的困境,人生中的失望与希望,欢乐与痛苦以及那种理想破灭所带来的失落感、无聊感,从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深深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新月派的诗意关怀成就了"乡下人"沈从文,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让他的人生充满诗意,让他的湘西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20.
序跋不但是郭沫若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和记录了他整个人生历程;序跋中留下了其思想、文艺观变迁的印迹,是郭沫若思想史、艺术史和心灵史的写照;序跋内容涉及作品创作过程、出版经历以及作品的接受情况等,是全面理解其作品的必备文献。此外,他的序跋写作也有自己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