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铁钉作阴极、石墨棒为阳极,在U型管中做电解饱和食盐水演示实验。在引导学生观看两极产生气泡,并用酚酞试液滴入阴极区变红,用湿润的Kl-淀粉试纸放在阳极管口变蓝,启发学生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后,为了防止学生误认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一定是H2、Cl2和NaOH,促  相似文献   

2.
在讲授原电池原理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2—3],其现象是:铜片上产生气泡,锌片溶解且也可见气泡产生.在学生没有掌握原电池原理前,教师很难将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解释清楚,从而影响学生逐步理解原电池原理.笔者认为,只有极大程度地提高锌片的表面纯度.对此,特将本实验做如下改进. 在大烧杯里加入浓ZnCl_2溶液,用一块锌片作阳极,另一块锌片作阴极.接通电压为12V的直流电源,阳极反应:Zn-2e=Zn~(2 )阴极反应:Zn~(2 ) 2e=Zn数小时后,作为阴极  相似文献   

3.
鉴于教材中"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在铁电极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出现溶液变蓝色的异常现象,不能证明铁未被腐蚀。分析了该实验中产生Fe2+离子的原因,通过实验改进,完善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三《化学》(2003年6月第一版)第53页电镀铜演示实验中,用铜作阳极,CuSO_4溶液作电解液,铁制品作阴极。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把铁制品插入 CuSO_4溶液,不待通电,表面就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这个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认为电镀中实验结果的产生是因为发生了置换反应。第54页说明①中提到在溶液中加入一些氨水,但没有明确说明加入氨水是使铜离子形成铜  相似文献   

5.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这无疑是正确的。许多同学因此得出结论:电解食盐水时,氢氧化钠应在阳极区生成。高二课本中用U形管进行电解食盐水实验,阴极区溶液使酚酞显红色,证明了OH~-较多地聚集在阴极附近。这是由于H~ 在阴极上得电子放出H_2,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使阴极区水不断电离,OH~-浓度相对增大的缘故,溶液中的OH~-还是在缓慢地移向阳极。下述实验可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对电解食盐水反应原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实验原理 以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用铜作阳极,铁作阴极。利用通电不久一段时间内,H~+在铁棒上放电,而阳极铜本身溶解,变成蓝色的水合铜离子,通过蓝色溶液在溶液中阳极区出现,而和阴极区无色溶液形成一明显分界面,可说明放电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铜原子的放电数目,即单位时间内产生铜离子数)比离子迁移速度(指单位时间内从阳极区迁移走的铜离子数)大得多。 二、实验操作: 取一U形管,向其中注入3M的硫酸溶液,插入一根铜棒作阳极,一根铁棒作阴极,接在12伏直流电源上,则在阴极(铁棒上)有氢气放出,阳极(铜棒)溶解,开始由于生成的Cu~(2+)较少,  相似文献   

7.
实验介绍:演示实验“电泳现象”是在一个U形管内盛有红褐色的Fe(OH)_3胶体,从U形管的两端管口各插入一根电极,然后接通直流电,通过观察阴极和阳极附近颜色的不同变化来说明胶体的带电性质。本实验关键是控制好Fe(OH)_3胶体的制备和渗析以及胶体与电解质溶液的加入等的操作。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一、考查电解NaCl溶液的实验现象例1.(2005·全国理综I)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解析: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2NaCl 2H2O=电解2NaOH H2↑ Cl2↑,故电解一段时间后电解液呈碱性。在电解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时,发生反应2I- Cl2=2Cl- I2,故溶液…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小学自然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学生看,这一教学方式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在实验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自主学习,获取自然科学知识以提高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a.鼓励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实验。教学中,儿童对实验特有的好奇心,不仅是乐于观看实验现象,还渴望自己动手来做,所以,一些操作简单的实验可鼓励他们登台操作,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人的消化》一课中,当教师鼓励学生上台来体验一下,用自己的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时,学生兴趣倍增,争着要做。…  相似文献   

10.
借助pH传感器实时测得电解CuCl2溶液过程中两个电极附近溶液pH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阴极附近溶液pH>7呈碱性,阳极附近溶液pH<7呈酸性。基于这个发现查阅资料从微观角度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实验过程中,利用阴极析出铜的同时,也有气体析出这一异常现象,开展了趣味实验——在气泡中长大的“铜树”。  相似文献   

11.
实验介绍:演示实验"电泳现象"是在一个U形管内盛有红褐色的Fe(OH)3胶体,从U形管的两端管口各插入一根电极,然后接通直流电,通过观察阴极和阳极附近颜色的不同变化来说明胶体的带电性质.本实验关键是控制好Fe(OH)3胶体的制备和渗析以及胶体与电解质溶液的加入等的操作.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控制好以下方面的操作,本实验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有力手段.本文就做好演示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化学教学中,产生少量气体的反应有:原电池、电化腐蚀、电解水、电解饱和食盐水等。这些实验演示,由于可见度小,效果不好。如改用投影实验,既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上述投影实验.只需一支培养皿就可完成。现举电解饱和食盐水为例说明其具体作法。在幻灯机的镜片上写上“阳极”和“阴极”.并相距5cm,将φ8cm 的培养皿置于幻灯机镜片上,把两个碳棒电极平放入培养中,相距3cm。并使其分别位于“阳极”与“阴极”的两侧.用玻片(或纸板)把阳极和阴极区隔开,然后在培养血中注入饱和食盐水40—50毫升(以淹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反应实质,而且要注意自己操作的示范性,这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验的规范化操作起着决定的作用。化学教师如何在演示实验中从心理表现和操作实验起到示范作用,是我们化学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初学化学的初三学生或第一次见到教师这种实验操作的更是如此。从心理学分析,第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科学实验及科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提升策略,包括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组建实验小组、强化实验演示、注重规范与延续操作、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高三化学(限选)中“CuCl2溶液电解实验”的课堂演示装置,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在U型管中注入CuCl2溶液,插入两个石墨棒作电极,把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与电源下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接通直流电源,电流表发生偏转,阴极石墨棒上覆盖上一层红色物质,阳极有气泡放出,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在课堂上演  相似文献   

17.
在化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直观教学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搞好演示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规范操作讲解实验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课,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自然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鲜明,操作规范。让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也学会注意操作,并充分模仿和思考,为进一步熟练操作打下基础。为此,教师演示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试,选择适宜的仪器,准确控制反应条件和时间,以抓住实验的关键,确保演示实…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现就如何从演示实验,课内外实验,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阐述笔者的几点看法.1 演示实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应尽量做到精密、准确,在演示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并领会演示实验中的操作要领,并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否则将引起什么后果,让学生逐步形成规范操作的概念,并由此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如果…  相似文献   

19.
对比科学实验是探究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比科学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组织对比科学实验的步骤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和  相似文献   

20.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的规律和定律,又能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但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主动地改造自然。而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上存在这样两种典型的关于实验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