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倒、肖”这三个字在教学中使用频率高,但读错声调的人却不少。如“教材教法”中的第一个“教”读jiào,四声;第二个“教”则应读jiāo,一声。不少人把第二个“教”也读成四声。又如“倒叙”“倒装”的“倒”应读作dào,不少人却读成dǎo。在讲人物描写的“肖像”时,不少人把“肖”读成xiāo,正确的读音应该是xiào。这三个字是多音字,字典中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还会读错?大概是习非成是吧。  相似文献   

2.
“哟”读“yo”吗?————山西/高瑞光“哟”是常见字,也是常用字,然而,长期以来,对它的读音,人们却莫衷一是。有人将它从“药”读作“yao”,也有人将它从“约”读为“yue”,还有人将它读为“you”等等,但是,多数人仍按照习惯把它读成为“yo”。...  相似文献   

3.
“父”字的读音无外乎两种:①fù,②fǔ。虽说只有两种读音,但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读准它,还真让人感到头痛。比如说“夸父”的“父”字,许多人把它读成fù。殊不知这里应该读作fǔ。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聊斋俚曲反映出的“知”“庄”“章”的读音应分成两类。二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三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其特点属于“胶东方言型”。现代淄川方言“知”“庄”“章”完全合流,读成了舌尖后音,变成了“非胶东方言型”。这种历史演变是受了济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多次出现“血”字,而读音不同。由于“血”字读音时常变化,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血”字读音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血”字有文白二读:一读xùe文,用作书面语读音;一读xiě白,用作口头语读音。但是,书面语和口头语有时候不大容易区分,要是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ùe。如:血液、血管、血汗、血迹、血案、血本、血统、血色、血债、输血、贫血、心血、充血、热血、浴血、血小板、吸血鬼、混血儿、脑溢血、血海…  相似文献   

6.
目前,不管是在学生中间还是在教师中间,都普遍存在着错读汉语拼音字母名称的现象。错读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一、读作英语字母的名称音。二、读成声母的呼读音。三、将字母名称音中的“(?)”读成“e”。造成错读的原因主要有:1、《汉语拼音方案》给字母名称标音采用的是注音符号不是拼音字母,而注音符号在五十年代后期《汉语拼音方案》推行后就被废除了,  相似文献   

7.
“难”与“血”都是多音字。多音字的选音原则是据词定音”,即根 “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读音。 电视台播音员的读音人们公认是最标准的,可是对“排忧解难”的难字,则有时读为“”阳平( ),又有时读成 nán去声( ),这就使关注 nàn语言规范化的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产生了疑问。 《新华字典》对“难”字的读音规定如下:1.读阳平用于下列四种语义:()不容易,()不大 1 2可能,() 3 使人不好办,( 不好;2.读去声时用 4)两种语义:()灾患、困苦,()诘责。“排忧解 1 2难”的难字是困苦、灾患”之意,具有名词性 …  相似文献   

8.
晨更 《科技文萃》2001,(3):119-120
“音学其难矣哉!”这是明代人李诩听到有人把贾胡藏珠的“贾”读成“假”、把泛驾之马 的“泛”读成“犯”而发出的感叹,因为这两个字在此处的读音分别为“gǔ”和“fěng” 。为什么笔者想起这段话呢?因为经常听到有人把字音读错,甚至广播、电视里有时把河流 干涸的“涸”读成“固”的。 汉字字形、字音、字义比较复杂,仅以“单”字为例,单个、单独的“单”字读音为“dā  相似文献   

9.
“标识”虽小是常用词,一股人可也不陌生。但这个词究竟怎么读,恐怕不是所有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都能准确回答的。“识”是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用得较多的是“shi”。可以作为动词、义为知道、认识,如“知书识礼”、“识文断字”、“有眼不识泰山”、“儿童相见不相识”;也可以作为名词,义为知识、见识,如“有识之士”、“远见卓识”。这种用法,出于熟悉,由于普遍,也许成了一种“定势”,很多不假思索地把“标”识读成了标“shi”“识”还有另外一个读音:zhi(志)”。这一读音说来还和“识”的本义有关:识  相似文献   

10.
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笑傲江湖》被搬上荧屏,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反响,其男女主人公令狐冲、任盈盈尤其引人注目。可美中不足的是剧中人把他们叫成了“令(Lìng)狐冲”“任(Rèn)盈盈”。其实汉语普通话中不少的姓氏读音是有异读的。“令狐冲”应读成“令(Líng)狐冲”“任盈盈”应读作“任(Rén)盈盈”。其它异读的姓氏还有:华:Huà,如华国锋。纪:Jǐ,如纪晓岚,应该指出的是,张国立主演的《铁嘴钢牙纪晓岚》中也读错了,读成了“纪(Jì)晓岚”。那:Nā,如那英,著名歌星。查:Zhā,如查慎行,古代著名词人。单:S…  相似文献   

11.
“血”字读音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究竟怎样掌握呢?“血”字有文白二读:一读xue(文),用作书面语读音;一读xie(白),用作口头语读音。但是,书面语和口头语有时候不大容易区分,要是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ue。如:血液、血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朗读篇目之一,文章开篇有这样一句:“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其中的“播种”有人读成 bōzhǒg,也有人读成 bōzhòg。两个读音《现代汉语词典》上都有,尽管意思略有差别,但在这一句中都说得通.因而颇有争议,孰优孰劣,我想谈谈自己的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播音员和主持人将遂宁的“遂”字的读音读成阳平,同遂宁本地人所读的去声有较大的差异,使很多人无所适从,觉得很别扭。本文从“遂宁”地名的由来、地名的含义、“据词定音”的原则以及辞书注释等方面,对“遂宁”地名的读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认为当读为去声。  相似文献   

14.
“示错法”就是在教学中,有意出现学生易错的知识,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以纠正。恰当地运用“示错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字音示错法。学生在识字中往往只凭某字的声旁取音,出现错误读音的习惯。如不少学生常将“诱”读成xiù,别墅的“墅”读成yè。还有不少学生对一些多音  相似文献   

15.
同形异音词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句:“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有不少同学不假思索地将这里的“便宜”读成pián yi,理解为“价格低”或“不应得的利益”。这是不对的。“便宜”除了这一种读音和意义,它还可以读成biàn yí,意  相似文献   

16.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17.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8.
一些教师在教《雷雨》(高中《语文》第四册)时对学生说,“繁漪”的“繁”按教材注释读成 fán 是错误的,作为姓,应读 pó才对。于是课堂上响起一片“pó yī”之声。课后问其依据,他们立即搬出发表在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一是《语文课本中的姓名读音正误》(载《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一是《值得注意的几个姓氏的读音》(载《中学语文》1992年第3  相似文献   

19.
正那天,我引导学生集体朗读《小石潭记》。在读"青树翠蔓"一句时,对"蔓"字的读音,学生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读成"màn",而另外一些人却读成"wàn"。而教材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读音。对出现的问题是置之不理还是追究到底?我认为这是一次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份举行的第57届法国戛纳电影节备受媒体关注,但广播电视中都把“戛纳”之“戛”读成:Ga。查《辞海》,戛纳电影节之“戛”读Jia,与“戛然而止”之“戛”读音相同。《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