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工聚居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总量、学习环境、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分析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吴燕 《家教世界》2013,(6):276-277
农民工迫于生计,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再加自身素质及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根本无暇顾及,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成了教育的"盲区",亟需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关心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有识之士充分关注和研究这个日益突显的问题。本文联系幼儿教育实际,论述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并阐述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通西郊小学租住在港闸区的外来学生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等五大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从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水平、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4.
培养后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建国至今,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仍然很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部分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一起流动而成为流动儿童.由于大多数流动农民工家庭居无定所、收入低等原因,其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民流动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成才和全社会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
下岗职工子女心态面面观父母下岗,子女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在校表现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日走访了省会几所中小学,以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进行调查,感到大部分下岗职工子女能够正确对待父母下岗,有的还能为家庭分担忧愁,但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其表现为:对父母下岗漠不关心;因父母下岗灰心自卑;看破红尘读书无用;放纵自己,走向歧途……昂起头来,做生活的强者怎样教育好下岗职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已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石家庄市教委思政处处长曲连坤说,教育好下岗职工子女,让他们享有…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得要领,存在不少误区,从而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他们在待人接物、行为举止、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连续不断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教育,它对人的终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在,大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点挫折,此时家庭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大学生出身于不同的家庭,并且家庭境况千差万别。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各方面的素养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做父母就要注意和把握好子女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投入对于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调查数据,将家庭教育投入分为教育期望、教育支出和教育参与三个维度,采用条件过程分析模型,探究家庭教育投入三个维度对子女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期望年限既可以直接影响子女的认知能力,又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支出和家庭教育参与对子女的认知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而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教育信心则在家庭教育期望年限影响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参与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家庭教育期望既对子女非认知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家庭教育参与产生间接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的非认知能力不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企业改革的深化,社会上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的现象,随着便出现了一批下岗职工子女,他们年龄大都在6—18岁之间。父母双方有一人下岗或两人同时下岗,无疑会对平静的家庭生活投下沉重的阴影,也会直接冲击孩子的心灵,冲击家庭教育。现实生活中下岗职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如下现象:一是一些家长下岗之后,对自己的下岗不能平静的面对,精神上或郁郁寡欢,或怨天尤人,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10.
央视纪录片《镜子》播出后,再次引发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反思,特别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认知爱和施行爱成为广大家长格外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梁启超先生对九个子女理智而温情的教育堪称家庭教育的典范。梁先生的九个子女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其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梁启超立志将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国民,主张博爱、男女平等、均爱子女,重视对子女的爱国教育。他要求子女发扬寒士家风,积极面对人生困境。因此,梁氏家庭教育经验是我国近代家庭教育史上的瑰宝之一,特别是对今天的很多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陶凯 《考试周刊》2014,(53):185-185
国人历来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在旧式家庭中,"世代书香"、"诗书继世"都是引以为豪的家族光荣。但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社会的变迁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中国人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教育子女的行为的变化,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又会十分现实地影响到子女一代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经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作者认为现在新市民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沟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三名优秀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教育行为,探讨其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三个个案家庭教育的优质经验包括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帮助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克服工作时间限制,注重亲子交流;集中家庭全部资源,支持子女兴趣爱好;走近子女内心世界,塑造子女健全人格。个案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给子女更多的陪伴时间、提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周春燕  陈进宏 《文教资料》2008,(12):107-109
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一部分家长由于忽视子女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忽视子女性格和情感的培养,忽视子女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忽视子女的劳动能力培养,使一部分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已是社会变迁中的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就社会变迁中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差;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粗暴,缺乏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系不紧密。这些家庭教育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促使笔者提出了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今教育领域提倡一种"三位一体"式教育的结合,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联手合作。家庭教育的地位不容忽视,更是由于家庭这个特殊的关系使得其教育子女在其生理、心理、社会化、情绪、道德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亲职教育是将家庭教育的成员具体化而对子女实施的一种教育,亲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自身以及社会外界更多的关注与需要,而从家庭内部即从生活方式、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三方面来探讨影响亲职教育的因素对于亲职教育今后的有效普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近年来,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为一名栋梁之材,是每位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7.
进入大学,子女远离父母成为普遍的现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其冲击力明显降低.但是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还继续存在,家庭教育又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替补不了的.针对这些现象,文章给出了一些加强家庭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子女才能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将相伴绐终,本文从家庭教育的现代入手,对家庭教育中子女素质的培养进行探讨,提出了家庭教育中子女素质培养的方向、原则和方式,为培养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中子女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融合教育以融合为导向,推动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在我国近年来的一些重大教育政策中已有所体现。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解决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了教育工作中的新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经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探索,总结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