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婷婷 《学语文》2014,(2):67-67
正《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各家对其中"衣食所安"中"安"都解释为"安身"或"养生"之义。晋代《左传杜林合注》卷五林尧叟注:"衣食二者,虽吾身之所安,弗敢自专其有,必以分与人之冻馁者。"明代陆粲《左传附注》卷四孔氏正义:"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已有之,必以分人。"2002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李炳海老师编排、注释和点评的《古文观止》一书中,将"所安"解释为"使人安逸的东西"。现今大多数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3.
“人”和“民”这两个字在古代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人”指的是国君左右的近臣;如看过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的人都知道,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的魏征做宰相,人们称赞他用人不疑的精神;清代郑板桥的为官之道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民是相对官而言,凡是不做官的都可以称做“民”。 《曹刿论战》一文中,在齐国军队攻打各国,鲁庄公准备迎战的情况下,曹刿拜见了鲁庄公,有这么一段对话: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 ,民弗从也。”其中鲁庄公所说的“必以分人”中的…  相似文献   

4.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相似文献   

5.
教读笔札     
一、“弗敢加也”的“加”《左传·鲁庄公十年》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182页谓:“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编第一册58页注解说:“祭祀用的牛、羊、猪、宝玉和丝绸等物,有规定的数量,不敢自行增加,在向神和祖先祷告时,必定忠诚老实。”以“超过”、“增加”之义解“加”,自源于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所选《古文观止》“言祭祀之礼,不敢有加于旧”之往训。这是一种说法。此外,郭锡良先生等编写的《古代  相似文献   

6.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7.
<正> 十、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姬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庄公不禁止。(《左传译文》第7页) 沈玉成同志将“有宠而好兵”译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是不甚允当的。按照译文的意思,就使“有宠”与“好兵”成了因果关系。其实这二者是并列关系。《说文》云:“宠,尊居也。” “有宠而好兵”原意是说公子州吁拥有尊显的地位,而且喜欢武事。 典籍中常用“宠”字的“尊居”一义。例如《左传·昭公八年》中有“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懼其不济,吾又宠秩之,其若先人何?’”杜预在“宠秩”下注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9.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0.
直接释义,就是不经过分析字形或语音,直接解释词义,又称义训。这是一种古老、易行,常见的训诂方法。和音训一样,在先秦古籍的正文中就有不少这种释词的例子。例如:坎,陷也。艮,止也。《周易·说卦》和,曾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左传·桓公二年》凡师……大崩日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凡师有鼓钟目伐,无目侵,轻日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基,始也,……宥,宽也,……靖,和也。(《国语·周语下》)老而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上》)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相似文献   

11.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12.
一、作助动词1.有胆量。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相似文献   

13.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14.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 ,除开和现代汉语一致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外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名词状语可以用来表示比喻 ,如 :“豕人立而啼。”(人 :像人一样 /《左传·庄公八年》) ;可以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如 :“失期 ,法皆斩。”(法 :依照法律 /《史记·陈涉世家》)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列子·汤问》) ;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当面 /《战国策·齐策》) ;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 :“陈良……北学于中国。”(北 :向北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16.
先秦庶人有田补证詹剑峰先生于1976年9月29日来书举三事相商:一、齐国“相土而哀征”,二、楚国“量入以收赋”,三、《荀子》“一夫百亩,世守之业”。诚案:齐国事见《国语·齐语》及《荀子·王制》。楚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作“量入修赋”。此未必量一家之入。《荀子》文未检得,惟《王霸》篇有云:“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未必是私有。虽无世守之文,而世守之意则可见。今别举三事如下:一、《左传·襄公三十年》:舆人…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1、《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的“园圃”不是偏义复词,而是同义复词。2、《左传·殽之战》“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拱”当释为“两手合握”,而非“两手合抱(围)”义。3、《论语·述而章》的“五十以学易”中的“五十”,不是由“(氏十)”字分裂而成,而是两数相连并称,当解为“五、十以学易”。  相似文献   

18.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谓之京城大叔。”  相似文献   

19.
皇帝的女儿被称作公主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公主这称谓是后起的,最初称为“王姬”。《左传·庄公元年》:“夏,单伯送王姬。”杨伯峻注:“王姬者,周王之女之通称。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同姓诸侯为之主,己不主婚,以天子与诸侯尊卑不称故也。周王将嫁女于齐,鲁侯主婚,故天子之卿单伯送女来鲁,以备出嫁。”又“秋,筑王姬之馆于外。”杨伯峻注:“于外者,孔《疏》引郑玄《箴膏肓》云:“宫庙,朝廷各有定处,无所馆天子之女,故宜筑于宫外。”杨伯峻先生是今人,孔颖达是唐朝人,郑玄是汉朝人,杨引孔说:孔引郑说,足见他们虽各异代,但都  相似文献   

20.
郭锡良先生主持编写的《古代汉语》所选《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作“登,轼而望之”这样读似不无可商之处。此处,“登轼”实不能拆开读,“轼”不但可以登,而且必须登。据《周礼·考工记·舆人》载,“轼”是镶在车厢前部墙板上的木条,(参见戴震《考工记图》)一般供人凭扶,作战则成为登高望远的凭借。(见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吕氏春秋》中即有“登轼”的例子:“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