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大部分都是写人的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个性鲜明、生动,无时无刻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此类文章,笔者遵循着"以读把握人物特色,以议感悟人物情怀,以写升华人物精神"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学界已做过诸多探讨,但对传统史学名著与教科书中的人物塑造展开对比分析,却不多见。本文即是以《左传》为基础,从"王"、"臣"以及"女性"这三类人物入手,来探讨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中的人物塑造,以丰富已有的历史教科书人物研究,同时为完善历史课的人物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郭雷 《初中生》2004,(34):20-21
文章中的写景,多数是用来衬托人物的心境的,因此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中恰到好处地以景衬情,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可信性,"功能性"人物观侧重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心理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福斯特的"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功能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都表明叙事人物身上含有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5.
丽莎·詹辛将"三边关系"这一偏向于心理学层面术语用作文学作品的解读,意在从不同人物的心理层次上剖析文本的空白之处.中古戏曲文本"临川四梦"中的三边关系颇为精彩:从三边叙事关系角度来讲,包括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解读、不在场人物对交谈双方的潜在影响,以及叙述者与受众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观察着戏曲人物的命运.从三边心理结构模式来...  相似文献   

6.
以H.P.Grice的会话含义为理论基础,试图从"合作原则"视角对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对话进行赏析,从而了解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7.
晓少 《辅导员》2011,(Z1):96
近年来,"双百"人物走进校园,深入儿童的内心。他们的感人事迹被广泛传播,他们的崇高精神在少年儿童中代代相传。2011年2月9日以来,中央各新闻媒体推出了大型人物专栏《"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借助党旗和人物剪影等视觉元素,广泛宣传"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在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千万支少先队"英雄中队"也积极行动起来,高举英雄的旗帜,以各种形式学习"双百"人物中的优秀共产  相似文献   

8.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9.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庞杂,故事情节与线索混乱.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人物众多,但主人公尤索林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仍是最突出、最主要的.他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中"反英雄"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尤索林为代表的清醒者最终只能通过看似疯狂的努力来挣脱战争枷锁,实现个人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意识流原是心理学术语,小说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意识流小说的特点: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  相似文献   

11.
电影<孔子>围绕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仁"、"礼"、"中庸",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文章通过对<孔子>电影中的人物对话分析,从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违反的角度推导会话含义,以能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材中富含着性别启蒙教育的素材,标题中的人物性别社会称谓揭示、插图中的人物性别外貌特征展示、文本中的人物性别特质定位塑造,都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性别启蒙教育,但同时存在性别定势的弊端.教师要辩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性别启蒙教育:以标题中的人物称谓明示性别取向基本认知;以插图中的人物外貌展示性别形象模仿蓝本;以文本中的人物表现提供性别社会角色体验.  相似文献   

13.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战后有名的哲理小说家,她把严肃的道德思考与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和图解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伦理思想.在她的小说中,许多重要的角色如"善"、"恶"、"宗教"等类型的人物频繁出现,因此对她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作一分析,对于全面把握其创作意图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4.
王乔 《现代语文》2007,(12):55-55
作为叙事诗名篇,《孔雀东南飞》中的心理描写实在精微。以故事中的"二别"为例,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形象。所谓"二别",即两次作别。  相似文献   

15.
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其散文常常通过化"圆型人物"为"扁形人物"、人物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既是其强化散文社会使命感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文坛"综合的艺术"的大氛围使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为框架,以英国著名作家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这本小说中的对话,揭示小说中作家塑造极为成功人物的鲜明性格,展现其高超的人物塑造能力。同时也力图证明小说人物的对话与"普通"语言中的对话一样,均可在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这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会话含义理论应用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也使我们对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文本分析的有效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阶段论"、"方面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以往流行的传统模式,它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其原本面目.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采取两者结合的"综合论"方法,就可以弥补其不足,以达到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其本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式的文本阅读方法为基础,通过解读这些作家作品中的象征物,分析"性"主题和"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他们对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态度,阐明其学说对"迷茫一代"现代派作家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茗烟是宝玉的贴身小厮.他不仅作为一个性格鲜明的情节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而且作为一个功能性人物发挥着影映主要人物、界定内外空间等重要的叙事功能.他在宝玉对"情"的探索、感悟、超越的心路历程中扮演了陪伴者、启发者和见证者的重要角色,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但他对宝玉的成长的意义很少被论者挖掘,他在文本中的叙事功能尤其被严重低...  相似文献   

20.
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喜剧色彩,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所以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幽默是黑色幽默.王朔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是一些"文化的边缘人",也是英雄与反英雄的二位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