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而阅读教学则是提高这些能力的途径。为此 ,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 ,不断学习 ,变“以讲为本、以问为本”为“以训练为本”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借助朗读 ,加深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就是以读书训练为“横” ,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纵”来组织阅读教学 ,使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寓于读书训练之中。横中有纵 ,纵中有横 ,纵横交错 ,环环相扣 ,以读促练 ,使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功与读书训练相结合 ,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升华。在教学中 ,读应有教师指导 ,不能…  相似文献   

2.
多少年来,学生的习作训练,都是在老师规定的题目、限定的内容、指定的方法中进行的,发挥不出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学生习作训练中,以激发习作兴趣为前提,让学生轻松自如地用“我”之笔,写“我”之见,抒“我”之情,扬“我”之趣,效果颇佳。一、注意命题的针对性习作命题要尽可能  相似文献   

3.
<正>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三项主要训练内容,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加强说话训练,对小学语文教学尤为重要。我在日常教学中,是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的。 一、利用教材,加强“说”的训练 语文教材是以大纲为准绳,循序渐进地编排的,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我就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安排了“说”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看图学文》时,首先  相似文献   

4.
蔡亚英 《学周刊C版》2014,(2):183-18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写话必须强调先说后写,在说的基础上写,用“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说”是“写”的前提.只有加强“说”的训练.才能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主要实施“观察认识训练”“课内外阅读训练”及“成文训练”。为使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我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中学生的求知趋向、心理特征、学习要求和自学意识,我试行了“讲读课文由教师精讲,自读课文由学生略讲”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使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训练、智力发展完美结合的预期目标,进一步体现“教是为了不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等教育思想。我的具体教法是: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行读写结合,以求得读写训练的最佳效益,是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点。我认为,要提高读写训练效益,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读写之间的联系,把握四个结合点(“例话”点、“情境”点、“动化”点、“常规”点),以使读写训练达到“四化”(序列化、趣味化、一体化、整体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洪伟 《成才之路》2009,(15):36-36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采用以训练学生“说”促进他们“想”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说,采用了以下这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本里的字、词、句、段、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凭借,而听说读写的能力,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其中“读”是重点,“写”是难点。本文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以读为本,落实听说读写训练的几点做法。一、整体导读训练阅读能力新的教学大纲提出:“在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设计了“作文训练”、“作文片段练习”、“应用文练习”三种写作训练形式。三种形式互相配合,构成了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体系。设计比较合理,基本上体现了大纲精神,是使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大纲要求的阶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用好三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如何进行“写作训练”呢?我认为要注意四个问题:一、突出单元教学要求,以读为写  相似文献   

10.
《爬天都峰》是五年制第五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教学时,突出“三点”,即“抓重点、释疑点、破难点”,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凭借教材抓重点 从本册开始,教材以“训练组”为教学基本单位,以读写训练项目为重点,形成循序渐进的训练序列。本组的训练重点仍是读写基本功训练的起始─—怎样理解词语。通过上一组的训练,学生已会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但靠查字典背注释,机械识记,很难真正弄懂意思,从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低段提前作文必须进行“两线训练”所谓“两线训练”,就是一方面用拼音或拼音夹汉字或汉字夹拼音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写话”,开展丰富性训练;另一方面则沿着词语→句子→句群→段→篇的路子进行规范性的基本训练。前者着重训练“开篇成文”,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以丰富性写作为主,提高写作兴趣。其“自由写话”是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侧重语言交际的功能训练,培养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转变为语言,将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充分发挥口头语言发展的优势,把“说出来的词变成看得见的词”,把说出来的许多话构成成段成篇的文,促进其语言丰富发展,后者重在训练语言的规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仿写为主,逐步把握写作的方式方法。其作文基本功训练,则是根据语文规律和逻辑规律,进行“词——句——句群  相似文献   

12.
叙写“我”的经历 ,描画“我”的个性 ,抒发“我”的议论 ,倾诉“我”的感情 ,这是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可以这么说 ,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 ,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重点。近年来 ,各地中考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 ,面对每个人都最为熟悉的“自我” ,应该写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许多同学笔下的“我”仍是呆板、单调、毫无光彩的人物。笔者认为 ,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 ,恰当运用一些方法 ,可以使同学们笔下的人物“我”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一、突出个性写自我不少同学一动笔写“我” ,就是以…  相似文献   

13.
叙写“我”的经历,描画“我”的个性,阐发“我”的议论,倾诉“我”的情感,这是我们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可以这么说,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  相似文献   

14.
叙写“我”的经历,描画“我”的个性,抒发“我”的议论,倾诉“我”的感情,这是我们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可以这么说,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面对每个人都最为熟悉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文教学中,重视读、写,忽视听、说,尤其忽视“听”的训练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割裂了听、说、读、写的整体联系,因而也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近一、二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听、说、读、写”一齐抓,尤其注意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我采取的做法是“以听带写,听写结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简便易行,效果较好。为了搞好“以听带写,听写结合”,我先作了两方面的准备:第一,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爱听、想听。我发现学生较喜欢听语文朗读唱片和课文录音。于是我就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阅读教学要走出费时多、效率低的困境,课堂教学必须从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变烦琐的一问一答式的“分析课”为以“练”为主线的读写能力“训练课”。教学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我们注意充分发掘教材的语言训练因素,着力于学生的读写训练,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本“园地”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共安排了五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分别是“感谢和安慰”的交际训练、胜似亲人”的习作训练、“我的发现”的阅读方法训练、诵读《过故人庄》的积累训练、朗读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训练等。在设计指导过程的时候,笔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的储备状况,侧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资源,体现了训练的综合性,将“我的发现”和“成语故事”整合起来进行练习;二是注重了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有效交流给合起来。三是适度进行拓展性训练,在习作训练中,…  相似文献   

18.
本着大语文的基本理念,我努力在写作训练中实践着“大写作”意识,尝试随笔化、生活化、日常化的写作之路,是谓“大写作小训练”。“日记”中渐成笔力“日札优于作文”是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的作文教学观。曾国藩教子求学也提出日课“读、写、作”三字经,即“写”与“作”应成为每日的课程。“课程”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原意是“跑道”,据此,我以为练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日日奔跑的过程,恒久以之,笔力渐成。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坚持走先放后收的随笔化之路,突出一个“随”,随意、随便、随时,给他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定位,即就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最…  相似文献   

19.
大纲提出,中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以“片断”训练为主。如何引导学生写好片断呢?在小语第5册看图学文《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体会。 选准“片断”阅读点,为学生提供范例。要使学生写好“片断”,前提应该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片断,它的特点是什么。我在阅  相似文献   

20.
小语《大纲》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一、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注重口语训练,就要使学生由“怕说”变为“敢说”进而还要“会说”。平时上课我大都是抽一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