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暗香     
大凡作家学者涉笔谈论读书的文章,其中的观点惊人得一致,那就是:读书是快乐的。周国平先生的一篇谈论读书的文章干脆用《愉快是基本标准》作为题目。文中说:“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一本书的好坏,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非推波助澜的专家,至于所谓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多少是些速朽品。然而,即使读经典名著或者说正因为读的是经典名著,阅读的滋味就仅限甘乐而非其它?读书有不同的目的,凡真正的读书人都怀有一颗探求之心,在此探求之心的驱策下,不可能过于率性,想读则读…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可采取以读激情,为学导航的教学策略,注重读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激趣,读中感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在美. 一、读准节奏,读懂语气 每句话都是有若干个词组成,朗读时也是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的.为了更好地体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句子的节奏感和句子轻重缓急的变化.通常情况下,作品用来表现恢宏壮观场景,写激烈欢快场面的,应用高昂激越的语调读;表达悲伤阴郁的,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对于写景抒情性文章则用欣赏性的口吻,细细品读;而一般的叙事、描物性文章可采用平实的语调读.有时为了突出表达句子的某个意思或作者的某种感情,句中的某个词或某个字要加以强调读,如"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相似文献   

3.
吴丽蓉 《学子》2013,(6):63
一、以读为本,夯实"双基"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读通、读顺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我们常常把读分为以下几步:初读一读顺一熟读,品读—感悟,诵读—积累。读通课文,指的是学生对课文在初读阶段反复读,达到基本读通的要求,也就是读得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读破句),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比如,高年级可采用预习课文五步法,即:一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并查资料弄懂;  相似文献   

4.
我读了《我和我的哑巴父亲》,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它是多么真实,多么感人,我读了许多文章,也没有一篇文章让我如此感动。这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的父亲是个哑巴,作者从小就因父亲是哑巴而感到屈辱,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走进初三》的文章,写自己在初三的学习多么紧张,竞争多么激烈,考试多么频繁,分数多么重要,初三的生活是多么无奈。文章写得逼真形象,但读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劲地诉苦,没有什么让人感到独到而深刻的意义。看来,他这篇作文的不足在立意上。老师说如果笔锋再深入一点,写初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走进初三》的文章,写自己在初三的学习多么紧张,竞争多么激烈,考试多么频繁,分数多么重要,初三的生活是多么无奈。文章写得逼真形象,但读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劲地诉苦,没有什么让人感到独到而深刻的意义。看来’他这篇作文的不足在立意上。老师说如果笔锋再深入一点,写初三的学生负担如此之重是谁之过?从而  相似文献   

7.
回文诗是我国一种诗体,它有倒读和反复循环读的特点。本文作者发表在《教材通讯》1984.4的文章主要讲的是“倒读”,这一篇讲的是“反复循环读”,为“群”的教学又提供一实例。教学中不断援用新而又好的例子来充实教材,对读者是会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我的书桌上有幅小小的油画:深秋,连天的白云如无边的丝带,紧裹着漫天飞舞的落叶。远处,峰峦如簇,红枫如醉,一位白衣黑裙的少女斜倚栏杆,入神地捧读一本书,嘴角微微上翘,俏皮地抿着;乌黑的刘海垂下来,掩不住那双透着笑意的细长的眼睛。见到她我常会心一笑,读书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的事情呀。明媚的春日,读书有一种浪漫的情趣。清晨,霞光染红窗纱,花香阵阵弥漫,捧起那永远读不完的诗集,总似有千般感动、万种柔情。书中有山,峰峦叠嶂,涧深谷幽;书中有水,飞瀑流泉,含烟凝翠;书中有人文景观,有风云变幻。读山,你深沉;读水,你宁静;读人,你睿智。沐…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8,(18)
一首诗顺读流畅优美,若将它的全篇或句、段倒回来读,也流畅优美,这就是回文诗.这种诗虽带有一定的文字游戏性质,但它构思巧妙,手法独特,音韵和谐,趣味盎然,是我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顺读是诗,倒读则词;或顺读是词,倒读则诗,这是回文诗的发展.这类回文诗描写多细腻,感情多凄婉,抒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了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明了朗读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读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还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有许多人送给女性礼物;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人们送礼物给自己的母亲……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有多少人记得给自己的父亲送礼物,有多少人能知道那一天是多么重要的节日?难道人们都不知道父亲有多么辛苦吗?本来我认为这没有什么,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文章,才知道父爱是多么的伟大。文章讲述了1995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赞扬了父子之间真挚的爱,说明爱可以创造奇迹。有了深厚的爱,才有坚强的毅力。就是这种…  相似文献   

12.
回文联     
回文联“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即上、下联顺读倒都通顺,都对仗。一、原意式。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1.奇数式。上、下联分别是奇数。各以中间一字为中心前后对称。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相似文献   

13.
沈岚 《初中生辅导》2014,(19):41-44
文言文学习,尤应多诵读.诵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诵读时不要急,慢慢读,读清文意,读顺文脉,读出文情,读出文势,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就如同《观沧海》好像不是曹操写的,丽是你写的一样.多读、熟读自然就能将文章烂熟于心,直到能背诵.这种背诵有个好处就是沉淀得深、厚,经久不忘.文言文中的字音、节奏和语气是在诵读的时候必须注意的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声的把文章读出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你可以在里面得到很大的乐趣。当然是在白天,有阳光的日子适合读些闲散的小品和略微伤感的文章,比较之下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幸与幸运。雨天适合读诗集,感受诗人坚守孤清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回文等式     
回文等式汤恭冲顺读倒读都成成文叫做回文。顺读倒读等式都成立,叫回文等式。回文有回文句,如“花开不老树”;回文联,如“长昼春花娇映日;隔帘院柳倩凝妆”;回文诗,如“低檐压柳露华浓,幻梦惊回几杵钟。西岭宿云青霭霭,北山春树绿重重。溪流漾日映幽寺,渚浦翔鸿...  相似文献   

16.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顺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一般的回文诗粗看起来就是一首绝句或律诗,但把它倒过来读一读,就会发现它又成了另外一首  相似文献   

17.
曼妙心语     
正老舍在《最难写的文章》中说:"什么文章最难写?答: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最难写。反过来,什么文章最易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最易写。"读齐容曼专辑里的作文,透着童真、童趣,想啥说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就像山涧的小溪汩汩流淌,一条小鱼悠然地游向山外一样的自然而率真。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着生命的奥秘;抚摸一块树皮,我感觉到它是多么不愿意脱离大树;捉  相似文献   

18.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相似文献   

19.
愉快地读书     
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咎:愉快是墓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建筑一座高楼大厦,主柱非常重要。因为它承载着整座建筑的主要负荷。主柱不牢,高楼大厦必倒无疑。建筑如此,写文章也同理。一篇成功的文章,有自己牢固的文章“主柱”。正是有了这样的“主柱”,文章才显得稳重、壮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柱”,系指能集中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为便于大家理解,请读下面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