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出仕之前,曾有过十年躬耕生涯。他究竟躬耕于湖北襄阳隆中,还是河南南阳,电学界聚讼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持襄阳说者举出了四条理由:(一)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二)诸葛亮躬耕于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三)宛县(河南南阳市)为曹魏集团占据,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的占领区自投罗网;(四)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许多名士师友,他的亲属也全都居住于襄阳。这四点中,最后一点可置之勿论,因为诸葛亮的至交亲朋多在襄阳,与他在哪里躬耕并无必然联系,最重要的是前三点。乍看起来,这几点理由铁案如山,不可改易,然而细细推敲,竟有许多扞格牴牾之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爰撰短文,聊申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持襄阳说的同志。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有过十年的躬耕生涯。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均发生于诸葛亮躬耕之地。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其所说的“南阳”究竟在今何处,论者颇有争议,长期以来争执不下,成为一桩悬案。近年来,随着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关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再度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引起了各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继武汉和北京相继举行了专题学术座谈会之后,1990年3月15日,华东师大史学所与复旦大学文博系又联合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  相似文献   

3.
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为樊城,汉水南岸为襄阳城。东汉末年,刘表当荆州刺史后,将治所移到襄阳城。襄阳城北的邓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邓县境内。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在受刘备"三顾"之前曾有一段"躬耕"生活。三顾之"茅庐"和"躬耕地"何在,由于历史文献的简略歧异,后世逐渐形成了在南阳和在襄阳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在这场学术争论中,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中的"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和《草庐对》中诸葛亮的"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两句话,常被襄阳说者引为"躬耕地"在襄阳不在南阳之依据,但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是其缺乏对史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误读了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位深受敬仰的古代贤哲。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祠庙。但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襄阳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则自元代以来便长期争论,相持不下。清代襄阳人顾嘉衡,恰任官南阳知府,只好小心谨慎,题下“心存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巧对。最近,邮电部准备发行的《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中,包括一枚“三顾茅庐”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皆涉及到事发地点。于是,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波澜再起,引人瞩目。目前,各方面的无数关心者都殷切盼望早日揭开千古之谜。为此,1989年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在湖北省襄阳古城西门外的隆中)期间,勤耕善思。留下了很多益智创新的故事,传颂至今.下面简述他巧拟趣题求平方数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略考     
雷俊杰 《考试周刊》2014,(14):15-16
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的带领下,来到荆州刺史刘表统治的襄阳生活。本文从诸葛亮家庭背景、避乱襄阳、遇见明君、文学成就、后代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形象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内容。襄阳市把三国文化当作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曾经隐居襄阳古隆中并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历史人物诸葛亮自然就成了塑造襄阳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应围绕"诸葛亮文化"展开襄阳文化战略规划建设;延伸"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亮点的宣传;塑造"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城市个性建设。襄阳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诸葛亮形象的作用,就需要在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环境设计、公益广告设计诸多方面,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性的安排,便于在城市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中,突显诸葛亮形象与襄阳城市形象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隐居襄阳期间,结识了一群隐士,其中有隐居避乱,养性全身、不肯仕宦者如司马徽、庞德公,有隐居求学,关心时事、后来出仕曹魏的徐庶、庞统等人。诸葛亮与他们交往,深受影响,其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说“布衣”     
秦丞相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抉于此。”李斯的语,是在寿宴上讲的,于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流露出自警之意。蜀丞相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这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魂时,向后主刘禅上表所说的一段话,表现了他谦逊和自勉。  相似文献   

11.
名联与名人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对联立意新奇,没有像常见的那样去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是着眼于历史上对诸葛亮出生地的争论,以此展开评论。作者认为,不论对先主刘备,还是对后主刘禅,诸葛亮都是忠心耿耿的。既然他才智过人,功载史册,即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不必去分清他的出生地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  相似文献   

12.
西门弃疾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4):F0002-F0002
隆中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的躬耕地,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13.
《河南教育》2010,(7):F0003-F0003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医学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医圣张仲景故里,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市卧龙岗上。  相似文献   

14.
刘表在荆州十九年的政绩成就了诸葛亮,襄阳是诸葛亮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的孕育之地,是他成才的地方,是他走上政治生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三国文化研究的五大热点是:1、诸葛亮人格魅力之争;2、诸葛亮后期决策失误问题;3、诸葛亮躬耕地点之争;4、赤壁之战地点之争;5、华容道路线之争。  相似文献   

16.
布衣     
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李斯的话是在踌躇满志的时候说的:“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谓富贵极矣。”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开篇就记述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教材于此作注说:“《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传说他写过《梁父吟》歌词,又是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8.
游古隆中     
隆中,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所躬耕、交友、读书求学之处;当年,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那里。今年八月,我终于有机会一睹“隆中”之真貌。隆中不愧为诸葛亮曾经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代士人亲治农事,多是仕宦无着的布衣所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述当年受顾蜀先主之前的情形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虽是有意避世,终归是不做官才可以躬耕的.也有逃官或遭贬得以躬耕的,前者如陶渊明,后者如苏轼.陶公为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能忍受衙门的拘束生活,挂冠去职,去过他那“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归国田居五首》其三)的躬耕生活.对此,陶公倒是很乐得的.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