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分析了动物主体论与动物客体论两种观点。认为:动物主体论忽视了动物义务的构建,在法理上存在很大缺陷;动物客体论承认动物作为特殊的物,能合理解释人类利用动物的必然性行为。主张利用动物时应保护动物福利,这是对动物的最佳保护。  相似文献   

2.
当今动物的生存处境日益艰难,保护动物的呼声日益高涨,认真思考动物保护问题的时代已经来临。通过对动物福利论及动物权利论的分析介绍,得出动物福利论是目前切实可行、有伦理及法理支撑的,并具有实践意义的动物保护理念。我们虽不能认同动物享有法定的权利,但在理论上承认动物福利并在实践中给与动物相应的福利对于保护动物来说不仅合理且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保护动物的观念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实际上动物保护的内容除了研究避免动物濒危或灭绝之外,以动物福利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如家养动物、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关养的野生动物及其他受人类的活动影响的动物等涉及动物福利的方面内容,往往没有得到广泛而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动物福利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比较德中动物保护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的动物福利立法,改善动物的生存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德国相比,中国动物保护立法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立法理念尚停留在对动物“利用”而非关怀的层次;在宪法中尚无关于对动物地位和权益的规定;现有的动物保护立法仅涉及野生动物有限,没有对伴侣动物、家畜和试验动物的统一法规.完善中国的动物保护立法,要做到:在立法理念中引入“动物福利”;规范动物的屠宰制度;为动物保护NGO的存在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5.
动物世界非常神奇,如果不是近距离地和动物接触,从动物的关怀出发来理解动物,你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对动物的歧视,至少也会面对动物而处于居高临下的姿态.从进化论的观点看,人是从动物来的,人和动物都是大自然之子,他们的生命价值没有高低之分.西方生态文学之所以近年兴起,而我国动物小说为什么也开始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也是因为大家逐渐看到了动物对于人的意义,逐渐理解了动物本身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被狗追     
在英语的表达中,指婴幼儿和动物都可以用“it”。大人看孩子,常常像看动物,因为孩子的天性有许多是与动物相通的,所以大多数孩子对动物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是在古代,动物不是人类的朋友——有的动物吃人,有的动物被人吃,还有的动物跟人争抢别的动物吃。那时候,动物是人类的对手。这种对手关系残留到现在,有些人还是怕动物的。这里就有一个人说他是怕狗的。  相似文献   

7.
在俄语中,具体名词存在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的对立。动物名词是人和动物的名称:例如:非动物名词是人和动物以外的其他各种事物的名称:例如: 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语义上,而且还体现在语法上。用于单数时,阳性动物名词第四格同第二格,非动物名词第四格同第一格,而阴性、中性动物名词与非动物名词第四格相同;用于复数时,动物名词第四格皆同第二格,非动物名词第四格皆同第一格。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俄语中动物名词与非动物名词是语法上的划分,是人为规定的,与自然界中活物与非活物的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种种特殊情况。本文…  相似文献   

8.
【主题目标】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2.充分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3.学习与动物相处的方法,能够善待动物,知道戏弄、虐待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9.
动物福利是动物的一种康乐状态。开展动物福利,对于人类、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动物的福利现状不理想,有关动物福利的法规缺失。要强化和完善我国的动物福利保护,必须明确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确定有关的强制性法律规范,提高民众的动物福利意识。  相似文献   

10.
动物童话在蒙古族民间童话中占有大量篇幅,本文认为蒙古族动物童话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讲述动物习性与外表特征的动物童话,二是人格化、社会化的训诫式动物童话,三是表现人和动物关系的动物童话。同时,认为蒙古族动物童话具有形象简单化、审美固定性、内容重复性的特点,探讨了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