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斗争性的一面。但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变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以人事制度、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举措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科学竞争的新世纪到来.中国教育已走进教育变革的高潮。变革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它宗旨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重视全面发展。教学是由“满堂灌”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呢?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育竞争与应试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黎 《天中学刊》2000,15(4):83-84
教育竞争的社会基础及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严重的衡,是导致教育竞争过度并诱发应试教育现象的客观原因。考试地多过滥、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育竞争更加无序并严重背离教育目的。用人制度的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革等举措将会配合抑制应试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职教育"低谷"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职业》今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刊登了《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和《对〈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的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的思考》。前者认为要使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就要全力以赴抓职教的“对口招生”,使之成为“应试教育”。后者反驳前者,完全否定把职业教育办成应试教育,认为应该抓“培养学生真正掌握住社会所必需的从事技术与体力劳动的一技之长”。笔者以为两文的观点都有偏激,并且中职教育目前处于“低谷”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他们实际上只讨论了一个“办学方向”问题。笔者…  相似文献   

5.
解读"中间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教育中,“中间生”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这类学生的健康发展。“中间生”的个体立场受到漠视是“中间生”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消除“中间生”现象,教师应采取的策略是:以关注为起点,构建教师与中间生的互动格局;重塑“中间生”形象,形成“中间生”文化生态;实施横向促进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方式;淡化学生的竞争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一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愈演愈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教育教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某些地方和学校,甚至愈演愈烈。有人讲我国基础教育有几个奇怪的现象:一是高考升学从娃娃抓起;二是素质教育在向“应试教育”转轨;三是学校异化成了训练考试熟练工的“工厂”。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辩证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带有贬义的“应试教育”一词,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既不符合思维逻辑,更不符合客观事实。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应试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就业形势与历史文化传统综合作用之必然。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言,素质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而只是人们探求教育真理的阶段性成果。实施素质教育,要吸收“应试教育”的合理养分,在批判地继承中推进基础教育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时,农村教育的“赔本”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教育本来既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形成一种能提高人的未来收益的资本。但是在社会发展更加依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国农村又如何会出现与之相悖的教育“赔本”现象呢?本文拟就这一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作一系列解读,认为农村教育“赔本”现象,与我国延续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以及农村教育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由计划经济阶段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学校教育也相应地由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教育体制改革,都是一场社会系统工程的深废变革,要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变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要实现“三个面向”,必须进行一场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文章认为:学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注意变革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人才,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逻辑形式的系统思维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文章具体提出并论述了要从六个方面变革学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内卷”的生成机制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向内部越来越精细化、复杂化的发展,出现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具有量与质两个层面的判断标准,表现为在有限空间内对物质资源的激烈零和竞争。破解内卷的路径是消解对物质资源的过度追求,改变竞争方式。当前教育活动被量化为“分数或成绩”“金钱”“优秀”等与教育本质相偏离的“物”,造成了教育领域的零和竞争。破解教育“内卷化”需要纠正竞争观念,重构教育评价方式、落实科学的学生生涯规划和倡导合理的赏识教育来逐渐消解教育“内卷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前,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且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所谓“群众需要论”、“社会问题论”、“概念等同论”、“改革无用论”、“市场调控论”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治理“应试教育”方面不作为的认识论根源。治理“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评价改革、科研兴教以及教育监管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杨晓  王琦 《教育科学》2007,23(3):92-96
本文阐述英国尼尔以自由理论为基础的开放教育。他创办的夏山学校被称之为“兼具了人性与自由的教育乐土”。尼尔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不应该让学生来适应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去适应学生,因为,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理想。为此,他极力地改变教育的强制性,反对教育中的心理“操纵”与“控制”,从而培养能自我成长、快乐地工作和积极生活的人。本文具体描述尼尔开放学校的基本形态与理论架构;比较开放教育与封闭教育的不同特征;论证开放教育对改变中国应试教育倾向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熊华生 《培训与研究》2007,24(7):78-79,88
“应试教育”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概念,“不正当升学竞争”是一个新概念。用“不正当升学竞争”替换“应试教育”有利于给正当升学竞争预留空间,有利于找准问题所在,有利于寻找治理基础教育顽症的新办法。  相似文献   

14.
本引入西方劳动经济学中的“工作竞争模式”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工资制度与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人才高消费”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把“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提出,正是要解决作为育才场所的学校与选才方式的选拔性考试之间的恶性循环问题。素质教育的推行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也是未来教育的基本趋势,它势必将替代应试教育的模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模式。一、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一)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属性素质教育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的提出是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当今社会剧烈变革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简单的学校教育的培养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依归的“应试教育”。而…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若干外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质教育的若干外部关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孙孔懿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在正式文件中,“应试教育”一般都带有引号,这表明“应试教育”是一个专门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通过考试而升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教...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认识。然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比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出现了必修课上看“应试教育”,活动课上看“素质教育”对内搞“应试教育”,对外搞素质教育等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在世界科技教育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随着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始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教育革命,即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于人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 ,这次改革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科技、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源泉 ,创造型人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曾有学者提出 :“创造教育必将成为 2 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 ] 创造教育、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 ,争取高分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造成学生课业…  相似文献   

20.
论创建"绿色大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与教育”是 2 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主题之一 ,“绿色大学”创建是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绿色大学”的创建工作还处于初创阶段 ,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变革观念 ,大力倡导绿色管理和绿色教育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大学”创建计划、发展目标、行动方案和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