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5,(10):26-32
教育游戏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通过教育游戏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从理论上说具有可行性。文章反思了目前语言学习类教育游戏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面向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语言学习类教育游戏的设计模型并提出了设计方案,分析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语言学习类教育游戏的相关案例。文章指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语言学习类教育游戏设计应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把握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采用移情式设计,把握学习者的文化心理;应用虚拟技术,构建语言学习的文化氛围;通过视觉叙事,展示语言学习的文化因素;融入国学精粹,增加语言学习的思想内涵。文章研究的目的,在于以语言学习类教育游戏促进双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区域文化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基于有效学习环境及多元智能理论,根据游戏化学习环境的理念特点,提出了对外汉语教育游戏设计模型,并详细阐述了设计步骤。其次,将该模型应用于一款对外汉语教育网络游戏——《东学记》的设计中,并探讨了教育游戏的设计特性、设计模型以及游戏内容如何与课程内容结合。最后,采用游戏引擎和C++语言开发了游戏。游戏的成功开发可以让玩家在虚拟的情境中完成各种任务,从而达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目的,也为今后开发类似游戏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教""娱"平衡的角色设计是教育RPG游戏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了教育RPG游戏角色设计的方法,并阐述了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育游戏《虎门销烟》的角色设计。  相似文献   

5.
“教”“娱”平衡的角色设计是教育RPG游戏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了教育RPG游戏角色设计的方法,并阐述了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育游戏《虎门销烟》的角色设计。  相似文献   

6.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7.
教育游戏是将情景、任务、情感等游戏元素与知识巧妙融合,以达到用隐性的方式表达知识、传递知识以及传授技能的软件系统。本文通过整理近十年国内教育游戏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文献,从理论研究、设计方法、关键技术与工具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综述,在论述教育游戏本质的同时,强调了教育性和游戏性之间的平衡是贯穿教育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所在,是教育游戏研究的焦点。本文最后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吴艳 《学周刊C版》2019,(23):175-175
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乐趣。由此可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教师从游戏带给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入手,对将游戏应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将游戏应用、融合到幼儿园教育教学环节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儿童语文教育应当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应当与儿童的心理特征相结合,儿童游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应当重视游戏教学法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具体的应用包括在视觉、感觉、思维、情操等四个方面审美教育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激励机制是保证教育游戏用户短时间内反复操作,在愉悦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键。但如何设计充满激励机制的互动情境,巧妙地融合教育性和游戏性,是当前许多教育游戏产品在设计时所面临的问题。在分析教育游戏激励需求和激励机制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航海学中“时间换算”知识点为例,设计开发一款小型游戏《太空大战》。游戏涵盖了知识点的相关要素,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激励练习的效果,整个设计过程也加深了对激励机制的理解、研究与运用,对后续开发、扩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what"和"什么"在语篇中常常表现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手段等各种衔接手段。英语使用"what"作为下指指称的频率明显高于汉语中"什么",而汉语通过零形式指称或干脆用重复等词汇衔接手段的现象却远远高于英语;"what"和"什么"也可以替代下文的某一个成分作为话语标记语;汉语倾向于运用省略手段,而英语倾向于运用替代手段。  相似文献   

14.
表存在和数量的"是"字句与"有"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和“有”表存在和表数量时常常可以互换而意义差别似乎不大,但通过分析“是”和“有”的本义可以找到它们差别的根源,从而揭示出“是”字句和“有”字句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也"、"就"、"又"这些起到语用标记的词在文章脉络发展,反映人类对话语控制,体现人类元语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类对自己的话语会进行有意识地监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交流沟通,让听话人明白自己的目的、态度,而这种元语用意识就通过这些小品词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研究它在《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中运用的作用,在导学群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对指导教学实践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祁县处于晋语的中心,在对山西87个县市"儿化、儿尾"情况调查中发现,祁县话属少数只有儿尾没有儿化的县市,且它的儿尾是一个自成音节的辅音,它的音值、分布、表义功能都很有特色,祁县话儿尾从读音上讲处于儿韵发展史的拼合阶段,而从意义上来讲,它已彻底虚化为一个构词后缀。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现实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和管理法制化,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