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多的诗歌注重语言与存在的内在逻辑,对语言和自我、诗歌与世界有着独到的体验,其诗具有思与诗的高度统一,呈现了一个超然于现实的诗的世界。诗人认为诗歌是先在的,是被赋予,强调智性投入的重要性,通过探讨多多的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段。进而无限地达到“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诗歌写作中,“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忽视了诗意、诗性,它变成了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话语权斗争的产物。海子、昌耀等诗人坚守的“大诗”写作情怀,践行了诗歌以抒情为特征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从“反讽”向“歌唱”的转向,对当代诗歌写作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初诗坛“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等词语流行的过程中,诗人卢卫平曾作为重要例证浮现其中。在全面考察卢卫平生活经历的前提下,以“追寻本质”和向下生长的枝条的方式探讨其创作无疑会对上述命名乃至潮流的认知产生重要意义。当然,这一题目本身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卢卫平诗歌的本质化追求,同样也包括诗人本质化追求的具体内容,而“向下的枝条”则更以其形象性体现了卢卫平诗歌的写作趋向及其言说价值。  相似文献   

4.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5.
<正>“应制”即“应诏”,应制诗是指应皇帝之命写作的诗歌,广义而言,还包括与王侯公卿的酬唱之作,标题中多含有“应制”“奉和”“奉制”等。应制诗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游宴诗,常常给人留下“怜风月,押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印象,被认为风骨不高。例如,擅长写作应制奉和诗的初唐诗人上官仪,其诗风就被评为“绮错婉媚”。事实上,也有风格比较健朗的应制诗,这些诗既能用“应制”的传统范式表达恩遇、歌功颂德,也能表达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7.
西川前期创作在保持庄重的精神向度的同时,捍卫了“元诗”的艺术自律性.90年代至今,西川选出了“常体诗”,创造出一种自觉变构的“杂体”形式.杂体不再遵循预设的诗型,而是笔随心走,随物赋形,看似无体,实则体匿性存,更有难度地表达诗人宽大的本体意识,即形式是达到了目的的内容,内容是完成了的形式.他使诗的文体松动,包容力更广阔;使理性的整体话语和反理性同时“短路”,在个人化的“偏见”和奇想中依然保持了知识人格深刻的“思”的品质和写作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8.
舌头的自我许可:"第三代诗"深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诗”是一种语言意识觉醒之后的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是一代青年诗人在强大汉文化传统压力下所采取的语言戏拟策略。诗人们坚持“诗就是诗”,诗就是语言对生命欲望和事物本真存在的直接命名,强调与生命同一的语感。拒绝情绪和意象,力求语言在自身的言说中进入当代事物和感性生活。“第三代诗”自觉地以语词为行动,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诗的人文取向和形而上品质,包蕴着特定的后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9.
废名是个有自己独创的、成系统的诗歌理论的诗人,他的诗歌可看作其理论的实践.他主张新诗要用合乎语法的“文学的国语”写作,表现诗人个体的生命之诚,即由现实触发的感受、想象.他的诗歌文本的语言是自然形态的语言,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诗味”.其诗美内质在于“诗的内容”,即个体的感受、体验,独具机杼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作为70后的重要诗人,徐南鹏的诗歌写作历程清晰地呈现了一代人的诗歌写作史和精神成长史,他的诗歌写作在贴近日常平淡而繁芜的生存场景中擦拭掉浓重的时间浮尘和阴影,在语言的节制和诗思的精深中发现了另一种生存景观。徐南鹏的以悲悯情怀直面工业文明,他对生命轨迹、自我的探寻、存在的本质、永恒的向往、死亡的拷问,都引人深思。我们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当下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意义与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