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朝三暮四     
从前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作早餐,四颗栗子作晚餐。经过一段时间,老人再也负担不起了。于是他问猴子:“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栗子,可以吗?”猴子们听了很不高兴,它们生气地跳来跳去。“那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啊?”老人问道。猴子们见能得到四颗栗子作早餐都很高兴。但是它们有意识到晚上只能得到三颗栗子,它们被欺骗了。AT DUSKTherewasanoldmanwhokeptagroupofmonkeys.Everydayhefedeachmonkeyfourchestnuts(栗子)forbreakfastandanotherfourforsupper.anymore.Soheaskedthemonkeys,“canI…  相似文献   

2.
朝三暮四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成语解释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物。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成语故事战国时候,宋国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猴子。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左邻右舍都称他为“狙公”(狙,古代指猴子)。日子一久,狙公和猴子居然能沟通了。狙公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几年之后,他的手头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他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例给你们四颗橡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橡子,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狙公[狙(ju):猕猴,狙公:养猕猴的人,]养了一只猴子,他每天早晨给猴子4支橡子(一种猴子的食物),猴子十分高兴地吃了,到了晚上,再给它3支,猴子就大吵大闹,可他每天也只有这几支橡子,于是他改为早上给3支,晚上给4支.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狙公养了一群猴子。他用橡子作食物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每位给3个橡子,晚上给4个,猴子们都很不高兴;后来他又说,早上  相似文献   

5.
朝三暮四     
《双语学习》2010,(8):18-19
从前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作早餐.四颗栗子作晚餐。  相似文献   

6.
从前,在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他非常喜欢猴子,所以养了许多。他很了解猴子,猴子们也能够懂得他的意思。为了让猴子们吃饱,他减少了家里的粮食。不久,他家的粮食不够吃的了,他就想减少给猴子们的食物。但他怕猴子们不会听他的。于是,他先哄骗它们“:如果早上我给你们三个栗子,  相似文献   

7.
轻松驿站     
猴子吃栗子有一位少年养了2只猴子.每天早晨,他给每只猴子4个栗子吃,它们十分高兴地吃了,到了晚上,再给它们3个,猴子就大吵大闹起来.它们想不通:为什么晚上比早晨少了1个呢?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4)
有这样一群聪明的猴子,它们为晚上吃的栗子是四颗而早上却只有三颗而气忿,于是主人一狠心,一跺脚,说:“以后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猴儿们心里却乐开了花。自以为聪明的猴子们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颗栗子,是从晚上那四颗中“挪”出来的,它们连半颗栗子都没多得到。  相似文献   

9.
<正>“我读的故事是《朝三暮四》。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很喜欢猴子。老人宁可减少自己和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他决定限定猴子的食物数量。但是,他又怕猴子不同意,就说:‘以后,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实吃,晚上四颗,可以吗?’猴子们一听都十分恼怒地站了起来。老人想了想,又说:‘那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总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高兴得在地上打起滚儿来。”蛋蛋磕磕巴巴地读完,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10.
猴子分食物     
正在森林王国里,群居着七只猴子。猴子们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大家辛勤找来的食物。由于每天大家找来的食物都不是太多,于是它们商量每天由一个人来给大家分食物,轮流"值日"。每周下来,猴子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它们给自己分食物的那天。后来,猴子们开会讨论,推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的猴子来分食物。但权力没有监督,就会产生腐败,大家都开始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这只猴子,贿赂它,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的。于是,大家又开会商议,决定组建分食委员会和监督委  相似文献   

11.
近读《庄子·齐物论》,其中有“朝三暮四”的典故。说的是:古有狙公。他常常与猴子打交道,深懂猴子的心理。他经常想方设法以满足猴子的要求,尽量让它们高兴。后来,由于生意欠好,手头拮据,不得已“将限其食”,便对猴子们说:“你们早上吃三个橡实,晚上四个,够了吧?”猴子们听后都很生气,发出了呜呜的愤怒声。这时,狙公随机应变,及时说道:“好吧,晚上四个,早上三个,怎么样?”只见“众狙伏而喜”。今日观之,狙公掌握了猴子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心理活动特点,又善于审时度势,适可而止,当机立断。最初的方案是“朝三暮四”,一旦发现不适合实际情况,就接受意见并及时进行调整,拿出“暮四朝三”的新方案。狙公运用“倒转思考法”即逆向思维,拿出新方案、推出新招的胆识和聪明是难能可贵的!这对我们实是一有益的启发。在新的形势下,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十分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能否适应他们?我想,狙公的思维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楚人养狙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人称"狙公"。每天早上,他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叫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树木的果实。有的猴子  相似文献   

13.
朝三暮四     
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这则庄子寓言讲的是,养猕猴的老翁给猴子们分发橡子,老翁说:“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猴子们听了都非常愤怒。老翁便说:“那就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吧。”猴子们又都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14.
庄子曾经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养猴子的老人,拿着栗子去喂猴子们,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可以吗?”猴子们非常生气;聪明的老人就改口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全都高兴地跳起来。  相似文献   

15.
猴子与狗     
<正>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和一条狗,每天他带着狗和猴子到大街上跑步,狗跑得很快,人在后面追着,而他的后面又跟着那只蹒跚追赶的猴子,猴子不得不用手和脚一起跑,手脚都跑出了伤痕,结疤后再磨破,再长出新的皮。日子久了,猴子也跑得快了,几乎能追上前面的狗。那人为了方便起见,每天给狗和猴子吃同样的食物,餐食有时只是两根香蕉,猴子  相似文献   

16.
孙薇 《四川教育》2014,(11):24-24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子吃,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猴子都非常生气.主人便说:“既然这样,那么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好了.”猴子们都很高兴.桃子的总数没有改变,只是分法做了调整,猴子们的情绪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朝三暮四     
榛子  Natasha 《红领巾》2006,(11):18-20
春秋时候,宋国有个老头子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每到分食物的时候,猴子们就坐不住了。但只要被老头点到名的猴子都会乖乖地收回爪子,规规矩矩坐在那里。猴大,不要抢猴三的东西!猴六,猴八的耳朵扯不得哇!猴子们虽顽皮,也还算听话,这点老头子很满意。只是有一点,它们实在很能吃  相似文献   

18.
一鼓作气     
《小学语文教学》2005,(11):51-51
春秋时代,宁国有一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这些猴子能够听懂主人的说话,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家里穷了,想限制一下猴子每天吃的粮食,于是对猴子说:“每天给你们吃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部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主人又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都趴在地上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珍惜的变数     
据说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里勾出来。别人都很奇怪,对养猴子的人说,你不该如此喂养猴子。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胃口的。平时,你真给猴子摆在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它也根本不会去吃。你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够着吃,它才会去吃。养猴子的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不能“好好”喂养他们的动物。或说不管怎样,得让它们有…  相似文献   

20.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