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2.
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适应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是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需要。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  相似文献   

3.
杨卫东 《新课程研究》2009,(11):126-127
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无痕教育”就是有效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重要举措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正>"引入心理体验提升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策略研究"是笔者承担的福建省普教室研究课题,是学科融合的大胆尝试。在研究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大量课堂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确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和课程德育功能。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促进心理体验活动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教师的角色定位极其重要。下面,笔者以"生命因独特而绚丽"为例加以阐述。一、乐于倾听:情感体验的分享者引入心理体验活动提升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基础,是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真实体验这一生成性资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思想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事关情感、道德与价值的德育课程,其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及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课堂面向学生生活,完成一个主观体验内化到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反思。  相似文献   

8.
<正>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追求的思想境界是无痕教育。思想品德教师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课堂管理入手,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尤其重要,这直接影响当代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根据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点",更要教给学生人生的"知识点",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迷惑、不迷路。思想品德课应把对  相似文献   

9.
育人的无痕境界是创设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是对人灵魂的感召;育人的无痕境界需要为师者高超的艺术而非技术,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观微知著,引发学生触类旁通,是融入生活的德育,在无痕的境界中让学生豁然开朗;育人的无痕境界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德育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的无痕境界。  相似文献   

11.
教师应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音乐,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用音乐辅助课堂细节处理,有利于增添课堂的灵性与色彩,拨动学生灵魂深处的心弦,将情感参与幻化为"无痕"德育。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朱红雁 《教师》2012,(18):12-13
德育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老师巧妙地调制,能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本文将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追求无痕德育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的主导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无痕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策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走进学生生活、捕捉和处理好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等方式来实践“无痕教育”,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当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无痕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总结,归纳了转变观念、侧面切入、巧妙引导、情境教学等四种方法,力求通过"无痕教育"的方式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臧云录 《甘肃教育》2014,(19):71-71
正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感悟和体验,才能增强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一、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德育课程的内在情感性、体验性等学科独特性,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而且在整个初中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准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现就如何发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无痕"似乎成了品德课堂一个时髦的话题。品德教育反对严肃空洞地说教,提倡生命体验,"无痕"应该是教师追求的课堂最佳境界。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品德课堂真的是"无痕",没有在学生心里留下任何痕迹,并没有因为品德课而改变什么。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教师忽视了目标教学"德"字,忽视了课堂上"儿童"的需求,体验没有入"心"。下面就这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谢武林 《教师》2010,(31):93-94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作为品德课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采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