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怀激情整装待发——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回归报道准备工作侧记□本刊记者祝晓虎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正一天天临近,这将是本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重大的新闻活动之一,国内外的新闻媒体都在紧锣密鼓,瞄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题材。人民日报、中央人...  相似文献   

2.
写评论不能眼睛只盯着大问题、大题材,更要关注与百姓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小”题材。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5日第四版登载了陈洪锦写的评论《小巷小路小桥》,就是一篇写“小”的精品。全6个自然段,几乎段段都写到了“小”字。因为这些“小巷、小路、小桥”都是牵动千家万户百姓心弦的“大事情”,太值得论一论了。  相似文献   

3.
全国好新闻评选已进行了九届。从这次评选活动来看,不论是获奖作品或落选作品,都有个强化好新闻意识的问题。那么,如阿才能采写出好新闻作品呢?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有三条: 一要抓题材。抓不到重大题材,就写不出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好新闻作品。有人曾经反对这种看法,说这是“题材决定论。”对文学创作来说,也许“题材决定论”是错的;但对新闻来说,则必须坚持这一条,因为新闻是客观事实新近变动的反映,没有重大题材,则写不出有份量的报道。这一条虽已被大  相似文献   

4.
最近新闻界内部有两件事,可以被认为是悄悄发生的重大变革。有论说,“这种变革极具震动性、渗透性,其影响将十分深远”;还有论认为,“这一变化非常重要,甚至具有某种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福安 《新闻界》2001,(5):69-69
我采写的《“县官”请“社官”作报告》(本刊在第三期作了评析)在四川农村日报刊登后,立即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村各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被评为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二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回顾这篇稿子的采写经过,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立意,来自素材的追踪挖掘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天天和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所闻所见的新闻素材不少。但是,真正具有好的新闻价值的题材并不多。所以,注重发现好题材,抓住好题材,始终是我从不放弃的想法。《“县官”请“社官”作报告》就是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偶然)发现而紧抓不舍…  相似文献   

6.
一忌贪大。初学写作时,总以为只有重大题材才能反映重要主题。笔力有限,却要学大手笔,苦苦找寻身边发生的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可自己生长在基层,生长的社会环境空间有限,重大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只一味感叹无事可写。有时抓到一件实际上很平常,而自以为“意义重大”的题材,故意唱“高调”,拼命地写,结果写得空洞、平乏,被编辑“枪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摄影赛事,都增加了“自然与环保”类摄影专项奖。可见,环保题材的摄影,已成为近年来摄影界的热点拍摄题材。在此类作品的创作中,笔者以为,作品在坚持真实性的同时,更要有忧患与警示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在历史感和时代感黄晓钟不少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题材而发愁。这往往是自己把题材的选择范围缩小在某些狭窄的区域内,或者是狭隘地理解了新闻的含义,只盼望能碰上那些重大的、突发的“非常事件”,而对社会生活中悄悄发生的变化熟视无睹,更未意识到这种变...  相似文献   

9.
呼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精品阮若琳据统计,从1992年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到1994年5月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奖的两年时间内,全国共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40部254集。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奖,在18部获奖电视剧中,...  相似文献   

10.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11.
一、编辑是不是可以做到天天写文章? 解放前,我差不多每天都写一篇小言論,那时候政治觉悟低,报紙对言論的要求不高。写文章但求舞文弄墨,嘩众取宠,说得好听些,也只是“雕虫小技”,意义不大。在那个动乱的年月里,反动派丑态毕露,翻开报紙,题材俯拾即是,因而足不出戶,天天有題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只“笨鸟”杨树森【射阳】在编辑之余,我的文章渐渐多起来,差不多天天见到样刊,天天见到稿费,不少人都羡慕我“文思敏捷”。其实,我很迟钝,是一只“笨鸟”,小时候就有“杨大呆子”的浑名。人“呆”而文章多,岂不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没有。因为那股“呆”...  相似文献   

13.
王可 《声屏世界》2005,(9):53-53
许多台就同一种题材又同一种形式的节目同时开播好几个,一个题材、一个内容反反复复地说来道去,造成了资源上的极大浪费,这种电视节目“雷同化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晚会类节目、每逢大小节日,各级别电视台无一例外都开始了“晚会聚餐”。从歌舞到小品,从主持到采访,观众都看厌了,看烦了,根多时候,观众必然只锁定大型的文艺晚会,  相似文献   

14.
“只要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就可以入选为好新闻”,这一点基本上已为新闻界认可,所以,在评选好稿时人们都把它作为标尺来衡量。可是,却往往有一些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的稿件落选,原因何在?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圆通”二字。古人云:“义贵圆通”。意思是文章的内容要符合事理,无懈可击。一篇新闻稿要想经得起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到武汉来开会,谈起他率队采访悉尼二十七届奥运会、写出系列通讯“悉尼走笔”的感受时,很有感触地说到:面对像奥运会这样重大的题材,记者能写出一般的报道不是难事,难的是一些报道还缺点“精”、“气”、“神”,就像烧到了七八十度的水,还差那么一二十度才能到一百度。而往往这一二十度是最难的,不有意识地努几把力,还真烧不上去! 这真是削切的经验之谈。古人论画时就慨叹过“丹青难写是精神”。对于形似神不似的画作,指出其弱点在于“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外形虽描摹得很像,但停留在小孩子看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记协从1990年开始到1996年.举办、了三届现场短新闻奖,六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逾3000,获奖作品达1300多篇。我作为一名评委和操办这两项评奖工作的人员,想结合新闻奖的导向作用,谈谈哪些新闻作品容易获奖这个问题。一是那些题材重大,题材新鲜,题材典型的作品,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奖。所谓题材重大.是指新闻作品的内容在一个地区、在一个行业,甚至在全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为社会所关注。我们不提倡唯题材论.但报道重大题材水远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和使命,也是党、政府…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节目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应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不能滞留在目前“轰轰烈烈”的局面中。想到这样几个问题,写出来供大家参考。题材方面主持人节目的题材一般较小、较具体。如果考虑用这种听众喜闻乐听的形式办一些题材比较重大,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形式比较刻板的节目,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好效果。象“理论”节目和一些宣传政  相似文献   

18.
有些文科毕业生来报社实习,仅几个月时间,就发出“搞新闻采编没劲”的感叹。言下之意,采采编编并非做学问,毋需有“学富一车”之功底。他们有这类想法也不足为奇,就在我们新闻界内部持这种观点的也为数不少。当年,我在省城一家报社实习时也这样认为:天天看一大堆通讯员来稿,日日按“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定格,总觉得枉学了五年什么“学”呀、“史”呀、“论”  相似文献   

19.
给DV安个家     
近几年,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趋势,尤其是一些DV爱好,他们拿起这种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DV摄像机,像有身份的主流媒体记一样,开始深入底层,自选题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另类”的纪录片,个别作品还屡屡在国外获  相似文献   

20.
谢又开 《新闻窗》2006,(1):45-45
在一些市民生活类报纸上,几乎天天可见多篇文前署有“本报综合消息”或文后署有“本报专稿”的新闻。这种署名新闻,几乎皆是从网上调出并拉下的“拉网小调”。这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