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基本要求,要完善“不敢腐”“不能腐”的两个支点,建设“不想腐”的总支撑。要对腐败“零容忍”、提高腐败成本,以强化不敢腐的惩治机制;铲除腐败土壤、消除腐败机会,以构建不能腐的预防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打造不腐思想堡垒,提升道德修养以强化不腐自我约束能力,健全自律激励机制以解决其“后顾之忧”,以建设不想腐的导航体制。三管齐下,以助推反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乡村腐败"的治理应秉承纪法协同、纪法衔接的理念,通过"乡村腐败"治理过程中党纪与国法的衔接融合,努力在乡村构建纪法衔接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制式.  相似文献   

3.
高校廉政建设关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在不断掀起的反腐浪潮中,一向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教育领域也逐渐沦为腐败的"高发区"。由于高校自身体制和结构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领导自身道德信仰缺失以及惩戒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高校腐败日趋严重,廉政建设迫在眉睫。只有多管齐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强领导自我教育,加大腐败惩戒力度,才能使高校权力主体从不敢腐、不能腐,最终达到不想腐。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中央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对新时期高校反腐提出了新的课题.内在修养不够和体制环境不优、高校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存在盲点、审计监管机制不健全、惩治措施不到位,这些成为高校腐败多发的诱因.只有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法治制度和廉洁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符合高校特点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才能让高校公权主体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相似文献   

5.
高教领域和高校的腐败危害极大.内在修养不够和体制环境不优,造成对高校康政建设工作的重视不够、教育存在盲点、审计监管机制不健全、惩治措施不到住,这些成为高校腐败多发的诱因.只有加强教育引导、制度法治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符合高校特点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才能让高校公权主体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十八大以来中央针对党风康政建设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对新时期高校反腐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腐败对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对党的事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关系到党的存亡问题。扎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反腐,塑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常态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必须做到:弘扬廉政文化,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制约力;健全监督体系,强化监督的制衡力;做到有案必查,保持惩治的威慑力;加强廉洁自律,提升自身的防腐力;推进国际合作,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真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大规模的反腐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腐败现象。特定阶段的党情、国情与世情形塑了意识形态化的腐败认知,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及专门成立领导组织和专案组,提升了反腐组织的权力;规模化、集中化反腐运动的开展和运动式反腐形式选择,起到了"不敢腐""不愿腐"的作用。这一反腐实践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腐败对党和国家的严重危害性,标本兼治,对腐败采取零容忍态度,提高腐败的成本;要提升制度化反腐机制的独立性、自主性,赋予与之相匹配的权力;要推进制度反腐与依法反腐,优化党和国家腐败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就要把反腐倡廉与企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廉洁从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从思想上解决"不想腐"问题;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用制度约束解决"不能腐"问题,把对权力的监督制衡作为反腐倡廉的核心工作,加强监督,让其"不敢腐",加强作风建设,达到"不会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本文从制度反腐的角度,分析了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梳理了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原则,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推动权力运行规范化;规范办事程序,推动操作流程规范化;创新监督方式,推动廉政监督网络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逻辑看,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以零容忍态度高压反腐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勇于和善于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卓越品质。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是锻造革命性政党的成功之道。从现实逻辑看,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腐败现象的巨大危害以及反腐败领域呈现出的新特点等因素客观要求必须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继续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要求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严厉查办一切形式的违法违纪案件,突出重点,增强“不敢腐”的震慑;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强化“不能腐”的根本保障。防范基层党组织的“微腐败”,夯实高压反腐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