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网瘾”也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瘾是网络带给现代青少年生活的“潘多拉魔盒”,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一个新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曾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如何对网瘾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网瘾的危害进入深入分析,试图提出针对学校、社会、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1998年11月5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98全球青少年峰会上,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杨燕作为中国青少年的代表,以“环境保护”为题参加了能源、生态和环保问题的讨论。她所具有的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及关注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引起了与会青少年和大会组织者...  相似文献   

3.
“养成教育”既是一种青少年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也是贯穿于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思想品德和人生观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中国有句古训“无以规矩何以成方圆”,道出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加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青少年是当然的重点对象,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黑龙江省部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对如何培育青少年树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闻链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等8个单位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活动,这项活动开始于1982年。2002年7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第17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其  相似文献   

6.
梁燕 《生物学教学》2007,32(3):79-80
在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则高达八成三。自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的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20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由此可见,解决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已成为国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各级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问题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是睁眼瞎或健忘症患,我们就会联想到频繁见报的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一胎化和近年来教育界某些人的错误导向.中国的“小太阳”现象十分突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对“小太阳”百依百顺。“小太阳”心理疾病与“小太阳”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吗?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青春期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中国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年龄在几岁?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孩子是13.86岁,女孩子是12.28岁。“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青春期性教育比较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性发育的年龄比10年前差不多提前了一岁。据承担该研究课题的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扬雄和姚佩宽介绍,此次的跟踪研究选择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4大城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科学、开放化的青春期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成长。统计数据显示,现代青少年对性方面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幅度上升,就女生而言,“想和异性交往”的峰值由10年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了作者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同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增多态势。今年全国两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牵动着众多代表委员的心。全国政协委员张忠凯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刊邀请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如何协同”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生死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这些不经意的问题,如今不能再不“经意”了。校园频现的花季少年自杀现象已经引起我们多少次心灵的震撼。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他们从教育中理解了生、理解了死吗?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功利思想浓重,它在客观上更多是在培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导致青少年学生在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总是处在蒙昧状态。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1日在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一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呼吁“我国青少年亟待普及死亡教育”,“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死亡教育真的能走进课堂”。为此我对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死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内容和可能途径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隆重推出了“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请问成功计划是什么?答:“成功计划”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人能成功。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朱镕基总理也强调:“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成功计划”正是突破以高分升学为单一的成功标准,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当代青少年的多种成功模式,让广大青少年都在健康成长中取得符合自己实际的成功。问:为什么要搞“成功计划”?答: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 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启 动了“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在中小学建立 了一批基地。并开展了课题研 究。“家长会新模式” 是其中 的一个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 究,各个课题已有了一些阶段 性成果,从本期开始,本刊将 对这些成果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 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启 动了“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在中小学建立 了一批基地。并开展了课题研 究。“家长会新模式” 是其中 的一个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 究,各个课题已有了一些阶段 性成果,从本期开始,本刊将 对这些成果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15.
涂皓 《教育》2012,(11):25-26
5年前,科普作家方舟子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中国在推行眼保健操,而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却排世界第二。”今年7月,一则“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50年了,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的微博在网上再次引发热议。青少年近视人群的日益增长说明需要更多的护眼知识来保护自己青少年学生。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前是防治近视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眼球定型了就基本很难治疗了。所以青少年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 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启 动了“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在中小学建立 了一批基地。并开展了课题研 究。“家长会新模式” 是其中 的一个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 究,各个课题已有了一些阶段 性成果,从本期开始,本刊将 对这些成果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17.
解决网瘾问题需"对症下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暑期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而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道称,“总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另外,民盟北京市委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上述数字表明,随着微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渗透率上升,上网成瘾也逐渐成了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抗洪斗爭中,舍己救人,光荣牺牲的优秀少先队員李祖錥,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是全省青少年和儿童的光辉榜样。自从李祖錥的英雄事迹在“少年先鋒”、“江西青年报”、省电台、“中国少年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先后刊登和广播以后,立即在全省各中小学青少年和儿童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团省委向全省广大青少年和儿童发出了向李祖錥  相似文献   

19.
你是否“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许多别人认为平常的事,你是否自认“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你是否“时常表示怀疑”?即使遇到不幸、挫折或反对,你是否“仍能保持工作热情”?这是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问卷里的4个问题。据悉,它所反映的是中国孩子的创造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被专家认为是一个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青少年所应该必备的。同时在这4个问题前面打上对钩的中国孩子只有7.3%,这也意味着只有7.3%的中国孩子具有初…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化,然而,在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以“网络”为核心,兴起了一股“非主流”之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非主流”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并且因为青少年行为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来越多的非议。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对青少年“非主流”的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