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一九八三年始用本)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第一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采用了历代史家常用的历史名称,标题开宗明义,一目了然。唐承隋制,益臻完备,革其弊政,始有隆兴。这个过程历时一百十几年(626-741年),其间虽曾几经周折,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上升,从贞观年间奠基,遂使开元年间的李唐王朝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之鼎,冠世界之雄,世称大唐帝国。因此,将本节作为整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所当然的。本节教材分为两个子目:“贞观之治”和“从武则天的统治到开元盛世”。其中又以“贞观之治”为重点。本节的难点是:通过对从“贞观”到“开元”的叙述,既要讲清楚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进步作用,又要揭示隋末农民战争所起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一实质,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2.
翟宇 《中学文科》2007,(12):134-13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岳麓版比年级下册。对唐朝的历史从第二课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一“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展示了一代王朝的强盛时代。进而介绍唐朝的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和隋唐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中,不知道编者为什么没有把“安史之乱”载入教科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选了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乐府诗《兵车行》,这是一份“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宣言书。唐代先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可谓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是,封建  相似文献   

4.
单元的设计     
最近听了一节初中历史课,任课教师讲的是唐朝的政治,内容包括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所使用的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科书。然而,教科书上这节课的纲目中,并没有开元盛世的内容,而是一节课的课题。我在听课时就在想,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严格按照教科书的编排进行教学呢?他这样来设计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呢?下一节课他又怎样教呢7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变革逐步迈进了信息化时代,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信息化的转变是必然趋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碎片化模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微课具备了微时代背景下,短小却精湛的特点,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化的教育改革目标,使学生更快速地抓住重点,培养历史思维意识,使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篇文章将以部编版教材中《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过程作为案例,探索微课和历史课堂融合的方法,以此供同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尚法”是唐代书法突出的时代特征。唐帝国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切都逐渐走上了正轨 ,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书法家 ,必然要顺应时代的需求 ,寻找法则、建立法式 ,并以此来指导书法创作。这应该是唐书“尚法”的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局面,这使得中国在某些阶段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盛世一般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达。我国古代的盛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使国家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唐朝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唐太宗也与唐朝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隋唐历史,特别是唐朝前期的历史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大题型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内容等都曾涉及,就占分比例来说,只要有主观题出…  相似文献   

9.
唐初的“贞观之治”,历来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这个盛世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能从历代王朝的覆亡中,吸取有益的教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份对这一历史教训所作的可贵总结,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直观教学方式,如通过信息对比、材料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内化历史知识,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让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理解的更深层次,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本文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的实践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课《海内存知己》中有一幅“开元通宝”的古钱币图[另见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28页],并注释曰“始铸于621年”。这样注旨在避免望文生义,即不要让学生误以为此钱币为唐玄宗时所铸。因为,“开元”为玄宗后期的年号。实际上,此处的“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之意,非指年号,以后历代曾沿用。  相似文献   

12.
杜甫《兵车行》赏论李炎唐代社会至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达到了繁荣的高潮,堪称封建社会的盛世,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以媲美。这与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尚能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但是,及至天宝年间(742—755),他作了三十年的太平皇帝,眼看社会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贞观之治【概念解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这常被誉为“∨∨之治”、“∨∨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其中的“贞观之治”尤为后世所称道。“贞观之治”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它出现的原因在于:①唐太宗注意以隋亡为训,正确认识君和民是舟与水的关系。②唐太宗明于知人,善于任使。③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贞观之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①劝农务本,发展生产。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课本中,涉及到封建盛世,总是包含这样的含义:由于封建统治者注意统治政策的调整,从而社会矛盾得以缓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得以改善。而提及封建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状况,一般会引用诗圣杜甫的《忆昔》: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凡是国家兴旺、国泰民安的朝代,大都与国家机关办事快捷的作风联系在一起。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与当时朝廷上上下下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分不开的。在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卷二《汉唐置邮》中举了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知名度甚高的皇帝。这不仅因为他是与开元盛世不可分离的“五十年太平天子”,也是由于他后期的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代社会由极盛走向了衰落。特别是有关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更是成为历代文人歌咏、表现的题材。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元曲中的《梧桐雨》,再到清代的戏曲《长生殿》,有关李杨爱情的故事屡写不衰。时至今日,它仍在我国的文艺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节在一所普通小学常规调研时听的课。这节课是学习《我送老师一朵花》,应该是一节很欢快的课。然而,从课的第二环节开始, 我心情激动、沉重并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交流、体会老师的辛劳时,我看到课堂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引发”无动于衷……我颇有感触,联想到上学期听到的同样是三年级的《父母的疼爱》,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讲述和体验“父母的疼爱”时,学生说来  相似文献   

18.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选用了一幅“开元通宝”钱的图片(如右),旨在说明唐时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值得肯定。但这幅图片却被置于唐玄宗“开元盛世”部分,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开元通宝”钱是在唐玄宗开  相似文献   

19.
郑树忠 《历史学习》2006,(10):36-36
在现行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册》中有反映每个时期的“朝代尺”。“朝代尺”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1.明确每个朝代(时代)的起止时间。如:战国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唐朝是公元618年—907年。2.明确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贞观之治(公元627年—649年);开元盛世(公元713年—  相似文献   

20.
廉政关系到社会兴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清正廉洁是社会对其官僚队伍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古代,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代不乏人。单以封建盛世来说,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的“洪武之治”;清代的“康乾盛兴”。即有皇帝的清明勤政、豁达大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