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与森林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如给森林文化下一个定义,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广义上的森林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森林为背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关于森林与人类关系的科学,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失血的森林     
邱贤 《生态文化》2008,(2):53-55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以牺牲森林来换取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森林对人类恩深泽厚。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今日的辉煌。人类在不同地域、不同生境发展进程中,对森林的破坏却是共同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例外。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生产手段的进步,对森林肆无忌惮地破坏日益加剧,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人类原本生活在森林中,森林曾经是人类的发祥地和摇篮。因此,当人类睁开眼睛(如《圣经》中记述的夏娃吃了禁果分清善恶)看世界之后,森林中的树木花草可能是首映视网膜的景物。尤其是林中花卉的优美形态和鲜艳色彩。无疑使黎明时期的人类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4.
我,惊叹大森林的丰富 在森林里探求时间的永恒 在森林里采集风浪的艰辛 森林,是艺术家和哲人的殿堂 森林,是人类世代传袭繁衍的根——题记  相似文献   

5.
林万春 《生态文化》2006,(1):45-45,47
在福建三明市仙人谷散步,想起诗人的话:人类是从森林攀援起步的,大森林是人类始祖的摇篮。因此大森林的一呼一吸,是从人类母体中发出的气息,对于人的生命最有益。《齐民要术》说:“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徐光启也指出:“木奴千,无凶年。  相似文献   

6.
梦想蓝天,那是对大地的背叛,当人们再度募然回首,所有美丽的风景已不再清晰,成为了人们丝丝作痛的黄沙之梦。 在地球生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今天,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森林是人类的家园,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施海 《生态文化》2006,(5):39-40
森林是哺育人类祖先的摇篮。没有森林,便不会有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据考古学家提供的资料证明:北京地区原来是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珍禽异兽栖息繁衍的森林世界。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居住在今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就以狩猎为生,他们生存之所,到处生长着繁茂的森林。至今,以树命名的村、寺在京郊仍然为数不少,如大榆树、松树台、槐柏寺等。  相似文献   

8.
一、从化视角反思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量开发利用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大规模砍伐森林、毁林开垦,破坏森林以及自然植被。其中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程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由于大片大片森林的消失,在以下诸方面出现了生态危机:(1)  相似文献   

9.
常莉 《生态文化》2005,(1):20-24
大兴安岭一望无际的森林从我眼前掠过。从加格达奇开始、五个小时过去了,火车在森林里穿行,除了树还是树,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乏味,眼前的绿色让人兴奋,让人充满惊喜,这是中国的森林,这么一大片森林,何止是一眼望不到边能形容的,八月是一个好季节,绿树如海,波涛向天际。漂亮!壮观!在我们兴奋的,喜形于色的赞叹声里,同行的唯一一个大兴安岭人朱宏平均地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作用。但是,过去人类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对森林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破坏和利用。农业革命的兴起,大面积森林被开垦成农日I;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面积森林又变成了工业原材料;直至今天,毁林开垦、采伐森林仍是许多国家维持国计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文明的载体,是资源的宝库,是绿色的屏障.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优美的环境,更没有人类高品质的生活.森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特别是生态价值,对于提高人类生活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森林是人类生产、生活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3.
奇异的树叶     
李清 《生态文化》2011,(4):46-47
树,通常被人们称为“林木”,林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绿色助手,也是木材和各种森林产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文林业是指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指导,发展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保健、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弘扬森林生态文明,发展现代人文林业则是其关键。森林的人文精神。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朋友,它为人类提供着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精神的保障和资源。同样,人类也本应该是森林的朋友、建设者和保护神。  相似文献   

15.
一、森林文化的起源和形态 吉林省桦甸市地处长白山富尔岭支脉西部的松花江上游,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这块土地赐予人类丰厚的物产。所以自古以来就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不同称呼的满族先民渔猎生息的宝地。这里既有原始时期的寿山仙人洞遗址,也有新石器时代的三道通遗址,还有国家级保护文物——唐代渤海国的长岭府遗址(即现在所称的《苏密古城》)。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家。但是,自从人类走出森林,进化为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就开始了对森林的掠夺、破坏。人们以各种理由攫取森林资源,如建筑、家具、烧火、垦荒、战争等等。而当这个"家"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不能再遮蔽风雨时,才大吃一惊,又回过头保护树木,重建生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像无知的孩子,森林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直注视着他的进步,记录着他的举动。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文学,是地球人类在切实地认识感受到自我生存环境危机发生之时,所醒悟和开始的一种生态文学追求表现。是现实前沿文化开始和发展的个性表现。森林,林区,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滋生延宕和表现对象,很多的有关人类生长、活动、发展和建设的话题都曾经与森林发生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人类开始与森林接触的那一刻起,森林、林区文化也就已经开始了。此前,不管像缘木取火、摘果狩猎、伐木架屋、植树求利等等相关林业的人类活动,都会蕴含  相似文献   

18.
桂华 《生态文化》2004,(4):38-39
我爱树,我爱绿色,我爱森林,我曾想象如果世上没有树,没有森林,没有绿色,那么这个世界将成为怎样的世界呢?人类还能活下去吗?即使勉强生存,世界将变成何等地荒凉与枯萎啊!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15次APEC会议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森林方案”时郑重承诺: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最近一个时期,温家宝、李克强、周永康、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全国上下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自然有了路。这句话最适合于山间的小路了。在人类初始化的时代,大半的路就是由于走的人多了,走出来的。尤其是在深山老林里,无数条弯弯曲曲,羊肠般的小路,就是被无数双脚走出来的。人类的双脚在走出这些路的同时,也一点一点地走进了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