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张家口地区区域重力调查资料编图,系统探讨研究区内北西西向构造带、北北东构造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与地震带分布的对应关系.认为区内地震活动受北西西向张家口-蓬莱构造带和北北东向山西断陷带的控制作用明显.新生代以来,在NEE-SWW向挤压,NNW-NNE向拉张应力作用下,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持续发育和活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地震活动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系统整理、处理了民和盆地及邻区重力异常资料,分析研究了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系统推断了民和盆地及邻区的断裂构造体系,认为盆地主要发育NW-NWW、NNE向两组断裂体系,NWNWW向断裂为基底断裂,基本控制着盆地的发展演化及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的分布特征;由于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使得基底呈隆坳相间分布,断裂发育,构造复杂.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兰州-白银地区的构造特征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对研究区的重力场进行了研究.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该区地震与重力异常、断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NWW-NW、NE、NEE、SN向四组断裂,其中NWW-NW向为主干断裂,是控制区域地质体分布的主要构造因素.地震受重力梯级带和断裂控制,中强地震受NNW断裂控制明显;微小地震与NWW、NEE向断裂关系密切,重力梯级带是地震潜在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为该区地震活动认识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研究加拿大西加盆地中西部重磁异常及构造特征,利用滑动平均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及磁力化极异常进行了异常的分解,获取了西加盆地中西部地区剩余重力异常及剩余磁力异常.结合已有的地质研究成果,对重力异常及磁力异常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本区断裂构造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剩余重力异常及剩余磁力异常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相似文献   

5.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区的重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岩石物性特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对研究区的重力场和磁力场异常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重力场和磁力场特征及其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该区重力异常、磁力异常和断裂之间的关系.为该区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已知地质背景下,对栾川矿集区的重力异常进行分析讨论,综合布格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重力水平总梯度等图件对研究区的断裂进行划分;对研究区的所选剖面进行重力拟合计算,进一步推测出隐伏岩体的纵向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沙东南构造带是在渤海湾裂谷盆地背景上演化而来的,发育有3个面积较大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本文分别对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期次划分及圈闭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研究,依据活动期次将断裂分为早期活动断裂、晚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指出长期活动断裂对该区成藏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有利圈闭和油气藏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沙东南构造带是在渤海湾裂谷盆地背景上演化而来的,发育有3个面积较大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本文分别对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期次划分及圈闭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研究,依据活动期次将断裂分为早期活动断裂、晚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指出长期活动断裂对该区成藏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有利圈闭和油气藏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量描述研究区内线性构造特征并揭示构造的内在联系,基于概率论的数理统计方法,以ENVI、ARCGIS、SURFER为平台,对遥感解译到的塔源地区线性构造长度、方位、数量及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线性构造的相关图件,分析了各图件所体现的线性构造地质意义。得出以下结论:①40°~50°(NE)以及130°~140°(NW)为研究区线性构造产出的最优方位;②研究区内线性构造呈带状分布的高值区大多与区域内主要的大型构造方向一致,即与主要的褶皱及断裂构造有关;③区内线性构造的走向大体呈NE及NW向的空间展布规律,与区内大的断裂构造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主要为香草坪岩体(15γ)与豆乍山岩体(2-25γ),断裂构造切割两岩体及其接触带等部位,控制了区内铀矿体及其异常点带的分布。因此,利用该两岩体的放射性本底差异,通过分析钻孔γ测井数据,对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的岩性进行识别与划分,为准确地划分岩体接触带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岩体接触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体(化)之间的关系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主要为香草坪岩体(15γ)与豆乍山岩体(2-25γ),断裂构造切割两岩体及其接触带等部位,控制了区内铀矿体及其异常点带的分布。因此,利用该两岩体的放射性本底差异,通过分析钻孔γ测井数据,对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的岩性进行识别与划分,为准确地划分岩体接触带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岩体接触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体(化)之间的关系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印江峨岭地热勘查区为研究对象,从勘查区所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地热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勘查区的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水特征,结果表明:勘查区地热地质条件为沉积岩型,区域性断裂发育,地热资源的赋存主要受地层和断裂构造控制,地热水成因类型为断裂对流型。区内经济的、有开发利用价值储热含水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至奥陶系桐梓红花园组(€2-3ls-O1t+h)及其断裂带,地热水特征表明储热层地热水适宜洗浴及医疗保健用水。  相似文献   

13.
桂山岛断裂有东西、北东、南北、北北西及北西西向几组,虽规模不大,但有一定密度,在断裂旁侧,特别是上盘,存在较密集的节理裂隙带,增加了断层的透水性,形成带状裂隙水。本文提出了几种开采地下水方案,如横穿断裂开挖躺井、在构造带有利部位钻探、开挖大井或水塘截流泉水等。  相似文献   

14.
D区块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因此断裂系统的刻画直接影响到D区块油气圈闭的识别.通过断层增强技术对地震资料品质进行改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属性对断裂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提高断裂系统解释精度及准确度.进一步分析研究区断裂特征及构造演化模式,指导有利圈闭识别.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物理模拟实验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系统梳理其近年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黄岛地区NW向断裂为例,结合区内大量基础地质资料建立地质模型,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再现研究区NW向断裂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实验结果半定量-定量表明,黄岛地区晚侏罗世以来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古新世和第四纪等强烈活动时期;在形成机制上,其主要受控于NW-SE向的拉张应力场,断裂系统的活动时间约为晚白垩世晚期。这为前期动力学演化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对黄岛地区动力学演化机制取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以规则形体重力异常场为正演模型,基于Matlab平台运用位场的梯度算法、解析延拓算法、边界提取算法进行模型试算,总结了这3种位场数据处理算法的特点。梯度算法能识别和分离不同场源的异常;解析延拓算法能够压制和突出深部或浅部场源信息;边界提取算法能以阶跃或梯度带的形式反映场源体边界。最后运用位场数据处理算法结合数据挖掘的视角对塔里木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及解释,得到研究区域主要断裂系统的分布为平行于盆地,走向为NE,NW,NEE。  相似文献   

17.
鸡西盆地中生界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试通过对鸡西盆地合平区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及区内煤层煤质、构造特点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预测合平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甘肃岷县鹿儿坝金矿床地处西秦岭南部泽库前陆盆地之洮河复式向斜北翼,是产于中三叠统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中的一个典型矿床。区域断裂构造以NW向压性断裂为主,近EW向的压扭性断裂次级构造为鹿儿坝金矿区的主要含矿构造。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发现闪长玢岩与金成矿关系密切,根据区域构造运动及区域闪长玢岩年代学资料,本区闪长玢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末期,因此推断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印支末期,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闪长玢岩有关的斑岩型-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地质、地震、非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中西部前陆盆地为复合、叠合盆地,具有双层结构模式,盆地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盆地内塑性岩层对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各前陆盆地均存在一组与盆地走向近于垂直的断裂构造,对盆地的变形特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前陆盆地烃源岩发育。构造成排成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构造带与烃源岩的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盆地为海西褶皱基底上发育的晚中生代-古近纪断坳陷盆地,控盆的边界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影响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的因素有:油气源、断裂和泥岩盖层,其中,优质油气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断裂是油气富集程度差异的主控因素,稳定分布的泥岩盖层对复杂断块区油气层的形成和保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