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南京大屠杀研究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研究机构和学者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采访幸存者,注重第三方史料的发掘.诸多学者在一些新问题上,引入社会学、记忆学、新闻学、法学、影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南京暴行的"隐性屠杀"、受害者PTSD、本质主义的记忆与集体记忆等.日本右翼分子及部分政客鼓动否定和歪曲南京大屠杀事实,日本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开始出现否定派的声音超过进步派的趋势.部分进步派学者则在达成某些共识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对该事件进行中日共同书写与叙述.今后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应该是具有国际化的研究,这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所有南京大屠杀研究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谢学敏 《青年记者》2017,(18):58-59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这段民族记忆成为世界记忆.从2014年开始,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连续三年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进行了直播,在2016年的第三个国家公祭日直播中,特别注重了它的国际化传播,让这一历史史实为更多国际受众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正>进入省档案局以前,印象中的档案人是端着茶杯看报纸、守着库房不出门的刻板形象,当我真正走上档案工作岗位,在整理资料时看到一则关于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新闻报道,我的思绪瞬间被带回到那段惨痛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件震惊世界的惨案虽然已过去80年了,但这80年来日本国却一直极力否认、掩盖这段历史,甚至公开宣称"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而就在我进入省档案局不久的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4.
《档案天地》2017,(8):5-5
7月15日,在日本广岛将举办一场特殊的展览,名为"被封存的记忆不再让南京悲剧重演"。这是近20年来南京大屠杀史料展首次在日本广岛展出。50块展板、200多张照片,记录了侵华日军在中国尤其在南京犯下的各种暴行。这次展览由广岛南京大屠杀展主办委员会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5.
刘薇妮 《东南传播》2023,(6):114-117
时至今日,86年前那场惨绝人寰、震惊中外,最终致使30万中国百姓惨死的南京大屠杀,仍然以其留下的沉痛记忆深刻地留存在中国人民心中。这段历史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恢复邦交后重新获得关注,但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不为人知,为了宣传和铭记,国家迈出重大一步,将南京大屠杀形塑为世界的记忆,在记忆建构的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诫告人们和平的意义。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以民族共同体为基础,从“记忆”钩沉大屠杀事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与延续,以此达到民族记忆的情感认同与召唤。  相似文献   

6.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这些珍贵的档案完整而真实地还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历史,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成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铭记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苑文刚  顾翔 《现代传播》2015,(3):102-103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史所罕见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同胞惨遭屠戮,六朝古都成为人间地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重而血腥的一笔。这段日子以来,在国内众多媒体纷纷回顾这段惨痛历史,探寻大屠杀真相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打造的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石破天惊,独树一帜。该片站在全人类共同谴责侵略暴行的道义高点,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为载体,以中国、美国、日本的几位  相似文献   

8.
刘效礼 《现代传播》2015,(3):100-101
由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先后在央视综合频道、科教频道及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五个外语频道播出。该片从国际视角客观理性审视历史,将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凝固成影像,成为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以及人类走向和平的共同记忆,凝聚起"捍卫良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共识。在首个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被誉为一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始于1937年12月13日,持续六周,中国官方统计死亡人数为30万人,而日军残杀、虐待南京军民的手段更是令人发指.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两个民族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它时刻敲打着我们,向我们发问:到底是什么让人性的邪恶面在这六周内完全失去了控制?到底是什么让侵华日军对自己的同类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暴行?  相似文献   

10.
德国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人民的事迹广为人知,而和拉贝一样,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对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则鲜有耳闻。2011年2月19日,适逢辛德贝格诞辰百年之际,在其出生地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市的市政厅,举行了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感恩追思会。中国驻丹麦大使谢杭生、奥胡斯市第一副市长阿扎德·艾哈迈德、南京市代表、辛德贝格的妹妹比滕·安诺生和外甥女玛丽安娜·安诺生,以及丹中友协、丹中家庭领养协会、旅丹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代表约80人出席。当地媒体对此活动进行了采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一家报纸在2005年11月30日第三版登出一则消息,标题是《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令人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北京一家都市报在11月11日A39版刊发一则消息的标题是:《国足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还有一家地方日报12月14日B1版头条通版醒目的标题是:《南京拉响警报纪念南京大屠杀68周年》。第一个例子的消息在最后一段写道:“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天被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定为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日。”第二例标题中的“大屠杀纪念馆”,大家也都知道其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12.
记忆的建构离不开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主体的形塑,同时也离不开媒体——受众接收信息的通路和历史传播与思想传承的载体。在技术驱动下,传播媒介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意识形态输出的手段也更加隐蔽。本文选择以《人民日报》这一权威性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新媒体渠道的内容发布进行全样本分析,揭示其建构南京大屠杀这一记忆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其反映出的媒体在强化认同和塑造归属感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人民日报》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后现代性、碎片化等问题,是如何将南京大屠杀这一记忆绵延并重塑的,这是本研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南京馆")建立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及"万人坑"遗址之上。新馆于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之际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分为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四个功能性区域,是一座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纪念性遗址型历史博物馆。"南京馆"新馆建成后,入选了西班牙《趣味》月刊评出的"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先后获得了IPMA国际项目管理大奖(银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国际、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14.
松冈环女士一直关注日本社会的矛盾,研究近现代日本侵华史。凭着执着的信念和良知,十多年来,她对那些大屠杀受害者逐渐消失的记忆进行“抢救性开采”,为南京大屠杀史实调查与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交流会于1998年8月15日即日本战败61周年之际在南京举行.出席该会的有日本学者20多人,中国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学者20人.实际上,这是一次中型的国际讨论会.  相似文献   

16.
1937年12月13日,因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南京这座千年古都陷落在了日寇之手,南京城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从日寇进城的第一天起,日寇就对南京人民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今年101岁的杭州老人汪发生,每当回忆起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景象,仍然禁不住失声落泪……  相似文献   

17.
新闻拼盘     
《南京!南京!》日本首映8月21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在日本东京中野区公民会馆首映。当天有近千名日本民众前往观影,并与到场的导演陆川进行面对面交流。电影分为中午和下午两场,每场55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由于本次放映只限东京地区,很多  相似文献   

18.
当各种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时,"媒体融合"这个词汇作为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逐渐成为传媒业界谈论的热点,也引起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促进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和传媒业发展,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于2008年11月23日在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等共同主办,本次论坛以"资本·创新·全球化--媒介融合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旨在集中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专家的智慧,为中国传媒业发展及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正>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11月2日,由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规划局、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共同编纂出版的《中山陵档案》丛书首发式,南京市档案局、中山陵园管理局、广州市档案局共同举办的"双城记忆——南京·广州档案史料展"开展仪式在中山陵博爱广场隆重举行。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赵深、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黄辉、南京出版传媒集  相似文献   

20.
张迪 《新闻知识》2008,(2):63-64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之际,由好莱坞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相继在各个城市上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