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媒体的使用日益频繁,有些老师的课堂已经离不开多媒体,因为多媒体使用方便,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回首以前,我们在准备第二天新课时,总是要写一块又一块的小黑板,书写量大时,小黑板就不够用了.这时,我就拿出玻璃纸和黑钢笔,继续写,还要祈祷第二天的光线别太强,让投影清晰地呈现在孩子的视界中.自从有了多媒体,取代的不仅仅是小黑板、投影片,更是解放了老师们的生产力,呈现"一人主备、多人研讨,一人制作、多人共享"的现象,群策群力中实  相似文献   

2.
参与校际交流活动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今天,某某老师上的这节课,在学校里试讲过三四次……"言下之意,某某老师所展示的课堂教学,经过学科教研组的反复设计和多次"磨练",是学科教师智慧的结晶。可是我聆听后,仔细琢磨,觉得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经过学科教师反复"打磨",不断修正与完善后的课堂教学,还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学科教师磨课该"磨"些什么?怎样"磨课"才能磨出它应有的效果呢?众所周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既要有"术"  相似文献   

3.
陶伟晶 《教师》2012,(15):33-33
还没有开学,学校便组织我们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第二中学听课学习。在那里,我听了两节语文课,课题是《智取生辰纲》。第一节课是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提纲自主学习,老师一堂课没说话。第二节课开始是小组讨论,然后是小组汇报。  相似文献   

4.
大黑板上挂小黑板,大家也许见过,可你们见过有人被"挂"在黑板上吗?那是一节数学课,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听着陈老师给我们分析题目,我正准备举手提问,谁知老师已经宣布开始做题了。  相似文献   

5.
吃过晚饭,奶奶、妈妈和我玩起了"当老师"的游戏,我扮演(ban yan)"老师",妈妈和奶奶来当"学生"。我先安排她俩坐在桌边,再支起小黑板,拿起小教鞭(jiao bian),像模(mu)像样地宣(xuan)布开始"上课"。第一节是数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候,我听了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周益华老师上的一节“分数应用题”新授课。这节课,老师紧扣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抓住解题关键,重视分析数量关系和思维训练,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轻松,愉快。现将这节课纪实评析如下: 一、复习 师: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我们先复习与今天学习新课有关的一部分知识。 1.口答。(用小黑板公布题目)  相似文献   

7.
近日,看了《怎样的“教”最有价值》一文,感触颇深,也由此联想到我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带着疑问,我在两个班中以“在老师给你所上的一年多的课中.令你最难忘的是哪节课”为题进行了一次调查。没有想到,调查的结果出人意料。两个班都是56个学生,在A班有27人写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而在B班中却只有3人写到,反差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回顾自己曾上过的这节课,原来我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尊重学生"很容易说,但做到位实属不易张汉林:赵老师,您好!最近我们一起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初中历史课,您的感受如何?赵亚夫:坦率地说,有两点感觉一是"同课"但没有"异构",反倒觉得这些课很雷同;二是除了用历史教科书上课外,历史特色不够突出。张汉林:我也有同感。虽然老师们都在努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仍有工具化味道,自主学习好像就是自学,合作学习也比较机械对这些现象您怎样看?  相似文献   

9.
<正>"老师,下节课谁带我们学习历史呢?""你想让谁带呢?你先去看看咱们下节课要学什么内容,然后就知道谁来带我们学习啦。"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我下课后的走廊上。起因是我在七年级历史课上引入了几个小"助教":导言课上的唐宫"唐小妹",史前人类一课中的穿"皮草"的"豪哥",农耕时代的导游"小坡"(取名源自半坡遗址),传说时代的"小禹"(源自大禹治水),  相似文献   

10.
金晶 《中学教学参考》2014,(14):111-112
<正>一、主题与背景本学年我参加了南京市伯乐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细细品味了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这节课,真实、自然,没有多余的"包装",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在启迪着学生的思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这节课,徐斌老师追求的是"无痕的教育",留给我们的却是"有痕"的精彩。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有幸去杭州学习了一段时间,受益匪浅。期间有幸听了几节名师关于数对知识教学的课,萌发了很多想法。前不久正好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一年级的"位置"课,对比之下,觉得有话想说,因此和大家一起探讨。我校的那位老师是这样上的——上课伊始,老师直接出示了教材的主题图(图略)。师:这是一个教室的座位图,你能说出小明的位置吗?生1:小明在第1排第2个。生2:小明在第1行第2排。师:为了统一,我们说他的位置在第1组第2个。第一组  相似文献   

13.
《海南教育》2013,(1):38-38
<正>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写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2.掌握右偏旁的书写规律。3.能灵活运用书写规律把汉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鸟"和"隹"的书写指导。教学准备:田字格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揭示新课1.老师在小黑板的田字格中范写一个"鸣"字,"鸟"用红笔突出,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这个字的结构和偏旁。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定向""自主探究""自主应向"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三大环节。以四节实践课的探索为例,力求找出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并阐述了"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设法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这一范式的具体实施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三维空间"被移动互联技术再造,传道授业打破了空间限制,你可以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学习哈佛、斯坦福、北大的课程;上课读书挣脱了时间的枷锁,坐车时、吃饭时、候机时……你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手机进入"课堂",聆听老师教诲;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同步课程、在线测试、网络阅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打造出"网络新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1月26日上午,王国芳老师教学专场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新课讲授中拉开帷幕。这节课显示了王老师的沉稳和深厚,体现了他的精致和高深。这恰恰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常规课堂带给青年教师最好的启示,也是对年轻教师一次最好的"文化传播"。这节课的设计以及课堂的展示,体现出四个特色。一、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在知识生成中传"承"上课伊始,王老师运用我校参与太空授课的一则视频,并抛出问题:"太空授课直播对我们春晖中学有何意义?"这样就很贴切地引入这节课的正题——"文化传播"。王老师紧接话题,设置了一个"生活感悟"环节,让  相似文献   

17.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由字面上来理解,"翻转"二字是指教师和学生的授课关系的改变,由传统的老师讲课一言堂革命性地转变为学生课前依据老师汇总的数字材料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讨论课题,并在课后通过习题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习作指导课,课的主要流程为让学生依据语文书中的一段话,学习其中总分式的表达方法练写一段话。课的设计很简单,然而教学效果出奇的好,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能说会写,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均被老师一一验收过关,怎一个"扎实"了得。这样的设计许多老师都会,甚至更精彩,可老师们为什么就是达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远没有于老师这样的教学境界呢?课后,于老师在解读此课的过程中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我们的老师不仅是教过了,教对了,还要让学生学会了!"要取  相似文献   

19.
<正>"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概念教学,历来是难点课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出示法则,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习法则、背法则。本节课在设计时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尽量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实践、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一、课题的引入首先在引入问题上,一开始,我想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举一些足球赛场上的得分,失分的例子。一位老师在和足球迷的丈夫讨论后提到,最好不要讨论某个足球队在整个赛事上的得分情况,因为胜一场积3分,平一场积1分,  相似文献   

20.
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校讯通是家长签到的"安全卡";对于小学生来说,校讯通是老师发的"作业条";对我们农场的中学生来说,校讯通是老师发布通知、成绩的"小黑板";对于我来说,校讯通是我课下有效管理学生的遥控器。翻阅以往的短信记录,我总结如下几点方法:一、内容要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