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3.
李白《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入蜀时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险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年),从表面上看一首送别诗,但它和作者其他送别诗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邮),可以说自小对四…  相似文献   

4.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5.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6.
殷瑶《河岳英灵集》称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首千古奇诗的主旨,唐代以降,即见仁见智,众说纷坛,成为聚讼千年的诗学之谜。本将古今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一概述,并就这一问题的教学处理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8.
《蜀道难》笔锋缥缈,墨骑纵横,是李白首屈一指的代表作。据记载,《蜀道难》刚一问世,就轰动了当时的盛唐诗坛,作家也因之而博得了“谪仙”的美誉。即令在一千二百余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称誉。 《蜀道难》的写作年代以及写作缘由,自中唐以来众说不一。因此,对这首诗的解释,意见难于划一。去年,我曾写了《<蜀道难>寓意说补辩》一文,尝试着对这首诗的寓意作了新的探讨。这里打算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作些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和《将进酒》都是他的扛鼎之作,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魅力。两首诗都有着独具一格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同时,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一、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蜀道难》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深沉的隐忧。此诗表面上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10.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我们一说起李白,就会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想起李白,就会谈及他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且被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正是这样的一首传世名篇,对其主旨的探研却存在许多疑点,不能不算是一大憾事。无论是唐诗鉴赏还是中学语文教参均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纳为: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我认为这个主旨的归纳颇为不妥。其一是情与景的色彩不一致,让人很难理解蜀地各处…  相似文献   

11.
“前《蜀道难炉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2.
《送友人入蜀》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是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险。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它和《蜀道难》的开头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叮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写法迥然不同,因为这是为送别友人而作,所以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  相似文献   

13.
关中、巴蜀横隔秦岭,贯通秦岭的蜀道是古人出入蜀地的唯一通道.蜀道之上峰峦叠嶂,栈道绵延,峡谷幽深,水流湍急,关隘雄奇,人烟稀少.李白《蜀道难》是历代吟咏蜀道诗歌的压卷之作.这篇被称作"奇之又奇"的名作,描绘了蜀山的险峻、蜀水的湍急、蜀道的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浩叹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少为人知的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经由蜀道由陇右进入蜀中,留下十二首五言古诗.这些诗作,具体描绘了蜀道雄奇瑰丽的景象.老杜的蜀道组诗,创作于艰难的岁月,实录了羁旅的艰辛.天假杜甫之笔,将蜀道的奇山异水记录在卷,令读者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产生了具体可感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李白《蜀道难》源与流研究,是当代李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地理学上的蜀道为基础,从交通发展史角度来看,《蜀道难》的诞生源于传统的"蜀"的地域观念的认同以及对蜀道交通发展史实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说《蜀道难》是李白诸多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我们了解李白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殷瑶《河岳英灵集》中称《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诗作中高超的艺术想象,充满张力的描写与抒情,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蜀道难》据说曾被贺知章“称叹者数四”,历代的诗评家也都把《蜀道难》看作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然而,正是这篇作品,在解读时,许多学者不免横生枝节乃至画蛇添足。其实,解读此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难的是在解读时怎样客观而公正地读出此诗的诗味来,遗憾的是历代的解读者几乎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这首诗寄寓深远,而最终却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7.
宋琬的《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歌颂了贾汉复修复栈道的历史功绩,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亦极具文学价值. 《栈道平歌》采用歌行体,诗风豪放,与李白的《蜀道难》有很明显的承传关系.但《栈道平歌》在主题上并不局限于抒写"蜀道难",而是在描写"蜀道难"之后,突出表现"蜀道易";在写法上,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渲染从"蜀道难"到"蜀道易"的转变;在风格上,利用历史典故的厚重感与"强而有力"的辞藻,展现豪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白《蜀道难》主题八说《蜀道难》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殷《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蜀道难》的艺术成就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对其主题,历来却众说纷纷,综合起来,有以下八种说法。一、危房杜,罪严武。唐...  相似文献   

19.
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旨,多年以来,比较确定的说法是"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本文摘引有关资料,并试图从他个人的求仕历程的角度予以审视。一管之见,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李德波 《学语文》2013,(4):18-19
《蜀道难》的创作年代,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有记载,大约是开元末年李白初到长安之时。据说,李白到长安以后,曾拜访过文坛大诗人贺知章,出示了《蜀道难》一诗,博得了"谪仙"的雅号。其实,《蜀道难》就是李白推销自己的一道"名帖"。尽管李白很有诗才,但初出道亦需提携,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