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也是人生》于蕴藉深处见真情,作者通过对文革时期风雨人生的回顾,对逝去的青春无限惆怅和叹惋以及在人生成熟之后对知识和事业的痴情追求.既表现了他饱含苦涩的泪滴咀嚼着人生的悲哀,又表现了他在迷惘中寻找到真正人生的充实,深切地感悟到在社会大潮中历史改变着渺小的人生.读着这动人的篇章,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真诚、热烈、执著地爱恋人生的热情,清醒独到地理解人生的见地,坚韧探索人生的精神,洋溢着礼赞健美人生的诗情,这是一首高奏着激越高亢主旋律的人生祭歌.  相似文献   

2.
电脑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和电子出版的崛起,对传统的编辑出版产生了强有力的震撼和冲击。在惊奇与迷茫之余,出版人应该冷静地分析、清醒地认识这一技术革命的历史意义、发展前景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自己成为一个胜利的“弄潮者”,而不是一个被淘汰者。叶敢、倪波的文章,可为出版人提供思考的参照。因文章较长,本期先刊发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凡人摆渡     
站在河的一边,我遥遥地望着对岸,我要过去———我的梦在那边。然而找遍了所有的河口,没有船,但我并不气馁,木板被找了来。我必须靠自己,渡自己过河,还有河这边,需要我摆渡的人。我不懂佛,可我总固执地以为人生来就是具有佛性的。佛先度自己,再度别人,人也是先摆渡自己,再渡与自己有关的人。人与佛的区别在于人摆渡的人少,是狭义的自私的渡,人失败了,而佛普度的人多,是广义的无私的普度,佛成功了。人的痛苦在于连自己都难以摆渡,而佛的痛苦在于不能普度所有的人。我渴望成佛,虽然我不是佛徒,可在此之前,我必须先修好人…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一月至一九八六年上半年止,仅一年半时间,韩少功就创作了三个中篇小说、七个短篇小说,他将它们连同八二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寻找月光》一道,辑成了他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诱惑》. 这本集子中的许多作品,使韩少功越发令人瞩目,人们都把他视为与阿城等人齐名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实际上,收集在这本集子中这一年半创作的作品,并不是属于一个型号的,它是探索型的.韩少功是在又一次超越自我,进行一次大胆的艰难的艺  相似文献   

5.
·我与新闻写作·从新闻通讯员到作家□杨正夫“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这是我奋力拼搏、进取的格言,是我追求人生成功的座右铭。我是唐河县印刷厂职工,业余时间酷爱新闻和文学写作,当记者和作家是我首选的奋斗目标。起初,因为我文化水平低,功底浅薄,写出的稿件质量不高,虽漫无边际地投稿,企盼着自己的作品突然从报刊、电台中跳出来,可总是事与愿违。为此,我哭过鼻子,认为自己不是耍笔杆子的料。有一天,我去拜访著名作家田中禾老师,向他细说详情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只管走自己的路,有了奋斗目标就不要一…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现象──摘自《中华读书报》1995年9月27日旷新年韩少功与揭杆而起,进行“精神圣战”的张炜、张承志一道,有“文坛三剑客”之称。韩少功那篇在《读书》上“骂”后现代的文章发表后不久,一位先生满腔愤怒地跟我说:“呵,很凶猛。”后来,我又读到他“气怠...  相似文献   

7.
赵薇 《新闻爱好者》2010,(10):146-147
袁宏道是中国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不仅文学创作成就高,而且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在进仕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定。袁宏道称自己的人生是适世的一生。而他的适世哲学背后隐藏着的是心灵的无限痛苦。崇高的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他痛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5,(6X):24-24
同样的人生,可以细细品味,也可以尽情挥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能追问的,追问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给自己强加痛苦,可作者偏偏就是要追问。她追问自己最冷酷的问题是:爱一个人能有多久?因为这追问,她更恐惧她对他的情感所凝铸成的思恋究竟能有多久——她期望他永远是她精神的全部,寄托的全部。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小说。作者用20万字,架构起一座让我们在长久的迷幻中依然能感触到文化血脉在创伤中嬗变的历史迷宫。它们有关于源头,有关于生和死,有关于我们自身的爱恨情仇。而作者是清醒的。他冷静地拿起历史的解剖刀,逐一地解构它们。自然,小说也就沾染了历史的沉重感。《消失的秘玺》不是一部纯文学小说,却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纯文学小说要表达的人文主义关怀和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我采访过的人,许多都成了挚友。他们和我有话说。作家要有与高智能人物相似的观察人生的理论,才能互相撞击”。这是以“怪味”著称文坛、连续四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作家祖慰,介绍他采写报告文学的经验。祖慰曾在散文《观上观》中,通俗地讲述了自己的这一“撞击”理论。我觉得,了解并释述这一观点,有利于培养记者、通讯员的思辨能力,提高新闻稿件的命中率。《观上观》讲的是他自己在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11.
漏洞     
高兴 《档案管理》2007,(2):87-87
许多年前,有个求道的年轻人,为了获悉人生的道理,不辞辛劳,长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访有道之士,寻求答案. 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也求教了很多人,但他觉得自己一点收获都没有.这令他很失望,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2.
莫利斯声称他不得不充当查尔斯·达尔文的后卫。他说了一堆自己所认为的常识,却挑战了人类千百年来生活于其中的文明语境和优越感觉。当人因其能思考而高于其他物种并为此激动不已在几十个世纪里连篇累牍地歌颂自己的大脑、自己思考的优越性时,莫利斯却用非常清醒的思考把人拉到了与其他动物同等的地位,这无疑令人癫狂。  相似文献   

13.
野莽 《网络传播》2008,(3):92-92
网上说,从澳国归来的朱大可发现中国文坛是垃圾场,这个发现并不新鲜,此前已有八百多个作家如是大骂,骂着骂着,自己又为垃圾场增加一泡热乎乎的垃圾。而埋头制造精华的人,没有工夫手持一根搅屎棒,整天在垃圾场里扒来扒去。至于他对记者说他是“为下个世纪写作”,当代很多所谓的先锋作家也都曾握紧拳头如此宣誓,  相似文献   

14.
格言选萃     
学习并不在于学校,而在于人生。 ——(古罗马)塞涅卡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古罗马)西塞罗格言选萃  相似文献   

15.
涛涛  一春  王莹 《新闻三昧》2013,(7):44-46
"挑战"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赵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这致师者,请挑战,弗许."意为激使敌人来应战.后来多指鼓动对方与自己竞赛. 陶林森就是一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在他眼里,人生如果没有挑战,人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永远不能达成自己真正的高度.人生只有不断挑战,勇敢接受挫折,才能更清醒面对人生,更持久地获得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陶林森用努力与拼搏成就了今日的自己.2013年4月,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16.
庄严 《新闻世界》2005,(12):22-23
他曾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种田耕地,养儿育女,来到成都后他成了一名帮人背货的搬运工,但能吞钉子、快速摇头的功夫改变了他的人生。舞台上他活力四射,对观众有求必应,连续五天吞162颗钉子的风光历史却差点要了他的命;他也曾想过放弃,结束舞台生涯,但是他说他欲罢不能,他喜欢吞钉挑战自己……  相似文献   

17.
资讯     
《出版广角》2011,(5):72-78
声音麦家:阎连科是我的精神容器,我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心跳储在他的心房里,包括文学,包括人生。所以,你不爱好文学其实也可以去听听。——网友评论,这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真诚而无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王丽 《天津档案》2007,(2):38-39
马冰大爷的执是非常令人感动的.这种感动不仅在于他的辛勤.而且在于他对天津的历史的发自由心的热爱,城市的变迁势不可挡.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为后代.也为我们自己。马冰大爷身体力行地为天津的城市变迁作出贡献.[编按]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些看似平常的发问即是哲学开端最原始的追问之一,也是每个普通人最终要解决并形成自己答案的问题。对此,德国最著名的生活艺术哲学家、畅销书作家威廉.施密德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哲学和历史的学术背景给了他看待"幸福"独特而深刻的角度,多年担任心灵抚慰师的  相似文献   

20.
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象感受。自然节律、四季变化、日出日落、人生场景、生老病死等,都会留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复杂的意象“库存”。当作家进入创作过程时,他必然要从自己的意象库存中进行选择,撷取最能发挥隐喻象征功能的意象,发现它与深层主旨之间的相似性、可喻性,也才能把自己的心理意象投射于其中,达到暗示和意指他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