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的《藏书十咏》,分咏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由于该诗中运用了诸多典实,给一般读者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故详加笺释,以便使今天的图书管理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献学家“嗜书成癖”、“爱书如命”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3.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4.
标题本是笔者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后敬题陈仲甫、胡适之两位先生的诗句,一口气读完龚刚的新著《百年风华:20世纪中国文学备忘录》(以下简称新著),对书中论及,也是笔者钦佩和热爱的一些20世纪的“风华”书生,不禁又想起这句诗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前,即1986年,顾志兴先生就撰有《浙江藏书家藏书楼》一书,当时学术耆宿胡道静先生就特为此书作序,盛赞云:“志兴同志勤奋好学,爱书如命,熟悉地方掌故,以爱乡、爱国、爱护文化遗产的心情来接受这个任务,所以能够把心力扑在上面,认认真真地写好。”确实如此,此书于1987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印出后,即受到学界的关注、读者的爱好,当时初印二千册,一时售罄,后又加印一千册,也立即销尽。藏书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徐雁同志,就赞誉此书“考证仔细,阐论充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中国藏书史专著”(《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文献录》)。在研究浙江藏书的基…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经常节衣缩食地印书,又爱向相熟者和不相熟者赠书,但据他的夫人许广平说,他可不喜欢借书给人,“除非万不得已,遇到来借,倒不如另买一本赠送较妥。”鲁迅先生为什么宁可买书奉赠,却就不愿意将书借出呢?这跟他爱书如命的脾气有关。许广平同志说:“他处理他的书籍……似乎是比生命还着重”。这决不是溢美之间。试看鲁迅先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类     
《全国新书目》2010,(7):9-9
《45岁风满楼》是孔庆东2009年的博文集,封底上有首诗特别有意思:“闺中和尚不知愁,四十五岁风满楼。忽闻菜刀都下架.英雄何处觅封侯?“孔庆东一向自称“洒家”,去年他45岁.所以前两句都好理解。比较诡异的是后两句,要想弄清楚”菜刀”和“封侯”关系.不读里面的麻辣文章还真不行。本书销量列3月书榜第一名。  相似文献   

8.
书迷王伯祥     
著名学者、编辑家王伯祥是个书迷,他一生爱书如命,嗜书成癖,终日手不释卷,眼不离书。所以叶圣陶在《书巢记》中写道:“书者,伯祥之偏嗜。一旦丧焉,怅惆几无以聊生。  相似文献   

9.
盛唐前期著名文人张九龄的见存诗歌究竟有多少首,迄今说法不一。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乔象钟先生谓:“《曲江张先生集》是张九龄为我们遗留下的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十三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张九龄》,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 月第1版,第73页)。此后,又有一说:“张九龄现存诗二百一十八首,本集收为四卷”(《唐代文学史》上册,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 265页)。统计的数目显然前后有异,是否所据版本不同, 亦未见说明。华南师大文学院的陈建森先生曾撰有《<曲江集>版本源流考》一文,惜未提及各种版本的诗歌篇目  相似文献   

10.
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著录伯3597卷云:"诗集。第一首题《白侍郎蒲桃架诗》,馀均无题及撰人,但末两首考知为自居易《柘枝妓》(乾符四年灵图寺僧写本)。"今考原卷共抄诗九首,卷首为一书札,残。后空约四行位置始抄诗。九首诗中有白居易《夜归》、《柘枝妓》二诗,又有《白侍郎蒲桃架诗》,今人也多认作白居易的作品。卷末有抄写者"乾符四年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11.
于季友、范的诗《全唐诗》均未收。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全唐诗外编》本)卷之七各收一首,所据者清乾隆嘉庆间王昶辑《金石萃编》。两诗录于下:  范处士在育王寺书碑,因以寄赠   于季友 墨妙复辞雄,扁舟访远公。 □天书梵□,霜月步莲宫。 迹寄双林下,名留劫石中。 遥知松径望,棠叶满山红。  时在育王寺书石字奉酬□丞使君  寄赠四韵,依次用本韵   范 的 拙艺荷才雄,新诗起谢公。 开缄光佛域,望景动星宫。 风雪文章里,书镌琬琰中。 将谁比佳句,霞绮散成红。  于季友诗“□天书梵□”句缺二字…  相似文献   

12.
书的爱恋     
舒婷说:“和书的缘份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赵锁山的一段话更是催人泪下:“我可以缺胳膊少腿,我可以四肢无力、病魔缠身,但我决不能没有眼睛,我要读书。”张岱年、萧乾、绿原等老先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历经磨难,却念念不忘保护心爱的图书,回忆往事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虽如此,他们对书的感情还是一如往昔。出身贫苦家庭的浩然,小时候为了买一本《绣像水浒全传》,花去了家里仅有的过年用的三斤肉钱,如今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顾志成先生为了替《第二次握手》平反,经历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冯亦代先生把自己比作《红楼梦》里那个石呆子,“拿着几把旧扇子当宝贝,而且不惜以身殉之,我之爱书,与他有什么区别呢?他痴我也痴,但在人生中,这个痴是值得的。”这倒使我想起陆游的一句名言:“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痴不可医。”书是要读的,但并非书读得越多,就能成为名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垂青史的人物。要读书但更要选择书。关于怎样选择书,林语堂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人读书必须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就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于一家……因为气质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  相似文献   

13.
苏轼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题西林壁》,全诗只有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且又具有哲理性。其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被人当作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警句而引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1983,(3)
古今往来,几乎无一作家不爱书成癖、嗜书如命,因此人们常以“书”字为词头,给作家冠以各种各样的雅号。称“书厨”的如:宋代的吴时、李纲南北朝的陆澄唐朝的虞世南称“书城”的如:唐代的李泌称“书库”的如:隋朝的公孙景称“书袋”的如:宋朝的辛弃疾称“书巢”的如:宋朝的陆游  相似文献   

15.
徐特立(1877—1968)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教书育人。好学不倦。他特别爱书,视书如宝,爱书如命。  相似文献   

16.
李洪启 《传媒》2002,(4):41-42
新闻界不乏入道文学艺术家殿堂的记者编辑,但集诗、书、画于一身又造诣精深的人却难觅。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精于诗书画的老记者。新近,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书画集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老新闻”数十年来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人生足迹。 《范敬宜诗书画》集册共收入诗、词、散曲57首,书法手迹13篇,画作27幅。翻览全书,所收诗词散曲不少是思接千里,情韵相生,久读不厌的佳作,如长诗《世情画理两悟彻》、《七律·告别〈人民日报〉》,词《浪淘沙》(记事),散曲《双  相似文献   

17.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卷253王之涣下注存诗6首,列首位的是《登鹳雀楼,一作朱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639页)。此诗被称为“盛唐代表作”,千百年来盛传不衰,赞不绝口。凡唐诗选本不选此诗者几乎未有。此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酣畅易记,虽三岁顽童,亦记忆不爽。又气势雄浑,哲理深远,千载而下,无人疑义。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5:“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瞩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一) 1980年新版《辞海》有“楸枰”一条,释文说:“旧时多用揪木制棋盘,因称棋盘为‘楸枰’。温庭筠《观棋》诗:‘闲对楸枰倾一壶。”同书又有“弈揪”一条,释文说:“棋枰;棋盘。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查1947年旧版《辞海》也有这两个辞条,释文各如下列: “棋局也。楸木质甚坚,昔人以之作棋枰,故云。温庭筠诗:‘闲对楸坪倾一壶。”——楸枰“谓棋枰也。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弈楸可见新《辞海》这两个辞条的释文是沿袭旧版而来,释义简明易懂;只是两处所引同一《观棋》诗,一谓温作,一谓段作,稍使人疑惑。《全唐诗》第575至583页为温庭筠诗9卷,《观棋》是第9卷最后一首,题下有小注6字:“一作段成式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