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郭爱玲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08-109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段雪璐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77-80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往往将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等同起来,或者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式,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法,也有的学者甚至把声训与因声求义等同起来。其实,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在训诂实践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声训是训诂方式,因声求义则是训诂方法,不宜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亦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3.
"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探求语源、寻求本字,正确地解释连绵词,对阅读古典文献,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因声求义"和训诂进行阐述,分析其作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云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9(1):17-20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诂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探求语源的重要方法。但声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属不属于声训 ,各家看法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认为 ,声训是以声通义这一训诂方法的统称 ,它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上古声训、右文说、因声求义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这正体现了声训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5.
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相似文献
6.
陈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113-118
“因声求义”是通过考求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方法。戴侗通过对语言文字产生原因和过程的考究推测,成为最早提出“因声求义”的人。方以智继承了戴氏的思想,并在自己古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在方言的运用、假借和通假等用字情况的处理、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对戴侗的学说加以发展,为后世乾嘉学者运用这一方法并走向训诂高峰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因声求义作为传统训诂方法之一,虽早在汉代已出现,但缺少系统化、理论化。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广雅疏证》借助"因声求义"的理论,在同源字、连绵字、通假字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陈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63-66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10.
康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段玉裁对《说文》声训的巨大贡献有三:一是以音韵学理论为工具作音义关联的外证,使《说文》的声训形式明朗化;二是合理分析形声结构,发挥《说文》的“亦声”说,推求声符的普遍意义;三是深入探索音义渊源,运用声训补证许说、校正误说。 相似文献
11.
12.
邵宁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5):115-118
合唱的训练既类似又不同于个别唱歌训练,有其自身的特色。文章就非艺术院校女声合唱的声音训练从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共鸣训练、均衡训练、音乐素质训练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分别从属性、语法功能、语法意义、构词角度对叠音词和重叠式进行区分,但在具体操作时,不能使用混合标准对叠音词和重叠式分类;不能把两者看成是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周宏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4):57-60
法官素质是影响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司法公正,法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备相适应的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同时法官的职业品格,工作作风,人格魅力也会对司法公正产生影响,所以,提高法官素质促进司法公正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义是法律制度的首要价值,法的价值在于实现正义,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最基本的手段。正义是法律进化的精神动力,法律必须根据正义观念的要求不断提升、完善自身的本质。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互动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城乡教师公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公平问题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城乡教师的公平问题关注甚少。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负担过重、待遇偏低、职后教育虚无化、社会地位边缘化等不公平现象。根据教师积极性激励理论,我们必须关注农村教师的公平才有可能促使农村教师自觉自愿献身教育事业,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实现社会的最大公平。 相似文献
18.
毛勒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4):69-72,94
现代经济系统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得其功能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经济制度的安排,而经济制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却根本依存于它的正义性之中。从经济哲学的视野看,经济制度需要正义价值的匡扶。同时,经济制度正义的核心内容,以及经济制度正义对现实中国的意义等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阐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义感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指向来看,正义感既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评价与态度,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评价与态度;从承担主体来看,正义感有个体正义感和社会正义感之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社会成员的正义感水平在呈下降趋势。强化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干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而且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