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科院历来重视高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工作。本文从增强紧迫感提高危机意识、中科院院地合作理念、中科院高技术产业现状和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科院在高技术产业化领域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中科院60年院地合作的历程。从建院初期到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与地方、部门、行业、企业和大学等加强合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自身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简述了中科院各个时期院地合作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以国家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中科院开展的院地合作,为国立研究机构科技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结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归纳了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四种基本模式,并以院地共建研究机构为例总结了中科院在院地合作的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学科布局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17-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亲自带队,在沿海省市与地方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了5个新的研究所。此次与地方共建研究机构是中科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调整科技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更好地衔接中科院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能力的需要”。经过知识创新工程一期、二期的调整,中科院院属法人研究机构由1997年的123个调整为2005年底的90个,“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调整、整合、撤并和转制,高度凝练科技创新目标,推进以研究所为单元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以提高中科院的创新能力。推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又要求我们在巩固、提升已有研究所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有目标地部署一批新的研究单元,包括新建一部分研究所。”“无论撤所还是建所,都是出于发展、提高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10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的签字仪式在中国科大举行。中科院常务副院长路甬祥、安徽省省长回良玉分别在共建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中科院和安徽省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签字仪式上,安徽省领导和中科院领导分别发表了讲话。回良玉说:要将中国科大的发展纳入安徽省的文教发展、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并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路甬祥在讲话中首先代表中科院领导感谢安徽省、合肥市党政领导对中国科大和合肥分院的一贯关心和支持,并强调中国科大要在完成国…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以来,中科院有60余家院属企事业单位在川渝藏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500余项中科院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为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在产学研合作中,中科院成都分院始终坚持与地方党委政府密切合作,搭建各类对接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始终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中科院整体优势,联合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始终坚持完善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制,促进科技需求与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科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明确提出了中科院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路甬祥指出:  相似文献   

8.
值此中国科学院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谨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全体院士及全院科技工作者致以深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1成效显著的省院科技合作江苏省与中科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江苏省社会经济建设得到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中科院所属的许多研究院所与江苏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江苏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江苏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在江苏省的中科院院士充分发挥了高科技智囊团的群体优势。中科院在江苏省院…  相似文献   

9.
产业化和院地合作是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中规定的三大基地职责之一,也是我院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我院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所处的发展环境和遇到的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90-90
科技服务网络(STS)是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桥头堡",也是中科院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密切中科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组织联合攻关、成套技术示范、产品化验证与规模产业化,开展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科技服务网络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