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金庸作品呈现的精神世界在实质上是共通的。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旧世界宣战的“战斗檄文”,而金庸作品的精神实质是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美好精神的启蒙,正是鲁迅与金庸作品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他们对国民性的探讨都深入国民灵魂深处。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起到了完善中国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业绩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鲁迅作品的深刻并不单表现在进行社会历史或思想意识的分析,更表现在对人的自觉意识的独特把握。通过对鲁迅留日生涯中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可深刻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立人思想及独特追求的自觉精神。这样,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关注鲁迅作品的梦想与激情意义;从伦理社会到市民社会,关注鲁迅作品的自由主义精神气质;从理性启蒙到感性启蒙,关注鲁迅作品的纯真质朴儿童情结。  相似文献   

4.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鲁迅作品最显著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他在《集外集〈穷人〉小引》一文里说:“……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任何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坛的文学巨匠,其作品影响了整整几代人。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探究在课堂中教学鲁迅作品的方法,让鲁迅作品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7.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越来越吸引广大的日本读者,阅读和研究鲁迅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一些大学还把鲁迅的作品作为语文教材。如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教授中国文学史,有的还把鲁迅作品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有些学校还举行了关于鲁迅的报告会。为了适应日本广大读者日益增加的需要,日本已经出版发行了各种版本的《鲁迅选集》和《鲁迅文选》,而且发行量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我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学习其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关的鲁迅作品,通过走近与感悟的方式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鲁迅自选集》作为鲁迅生前唯一亲自编选的文集,是鲁迅晚年审视自己创作的自画像。通过对鲁迅自选作品、序言、日记、书信等多维度的考察,发现鲁迅在编选《鲁迅自选集》时以读者为主体,充分考虑到阅读对象对文学的多元需求。其别出心裁的编选策略,不仅使选集具备了读者指示性的实用功能,还隐晦地流露出作家晚年的艺术品位及情感取向。这也使得《鲁迅自选集》成为鲁迅创作生涯中一部独具特色的文集,其所蕴含的价值,所展现出丰富的鲁迅形象,是研究鲁迅作品、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启蒙对象的认定大多界定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但我们从鲁迅的思想实际、创作实际来看,鲁迅启蒙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鲁迅是想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启蒙来引导广大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而实现人国的理想。鲁迅对启蒙对象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学影响是必要的工作。上千年前,中国文学早已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南人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地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精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当中,鲁迅是被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也是越南普通高校选择作品授课的唯一的一位。鲁迅得到了越南人民的感情与敬仰,其越南读者日益增多,研究鲁迅的著作数不胜数。越南人喜爱鲁迅不仅因为他是越中两国文学交往的主要桥梁,而且还因为他平易近人。鲁迅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极为深刻,他在越南文学事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突出越南民族文学的革新化、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从此进一步肯定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代文学宗师鲁迅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艺术典型:祥林嫂、阿Q、闰土……同时也以其崇高人格、深邃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然而曾几何时,有人说鲁迅“偏激”、“激进”,作品离现在太久远。是的,鲁迅作品对中学生而言,不乏“晦涩”,可是作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各个版本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深入研究鲁迅作品对搞好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初中语文入选的鲁迅作品中,探析鲁迅先生遣词用词上的精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  相似文献   

14.
李军藩 《语文天地》2012,(23):68-69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学课本有数量较多的他的作品也是理所应当的。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由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鲁迅先生所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的思想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也由于鲁迅其人其文及其精神在当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引发了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脱离了时代,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日渐凸显。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地位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教育界不容撼动,所以对鲁迅作品的传承是有必要性的。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出发,深刻探讨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的问题,将鲁迅作品发扬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原则,提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当(一),从鲁迅思想实际和作品实际出发,悉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这是教好鲁迅作品的重要前提;(二)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实际和认识水平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江西九江学院文学教授李彪撰写的《多维视角下的鲁迅论稿》专著,2008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分为六篇及附录篇。第一篇是“人格篇”,主要论述鲁迅思想、性格、人格、文格及其有关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篇是“比较篇”,主要论述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以及鲁迅作品的乡土性。  相似文献   

18.
传播鲁迅作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在鲁迅作品的受众中,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最主要的群体.他们中的有些人正是因为在中学接受了鲁迅作品的陶冶,对其以后人格的生成和学养的提高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教材是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鲁迅作品不仅教人如何作文,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而且教人如何做人,提高读者的道德情操;单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鲁迅作品也堪称范本.所以,鲁迅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被选入语文教材不仅是出于编者的慧眼,而且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国时期,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新中国成立后,而且在解放区也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文革”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收的鲁迅作品,约占全册课文的1/30至1/16,大多为全文,也有节选.“文革”期间,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仍占据了显赫的位置,不过,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作品遭到了实用主义的解读.进入新时期以后,在多元化语境中,鲁迅作品中表达的一些信念和原则经常受到质疑,甚至出现了鲁迅作品是否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讨论,反映了不同意见双方对当今时代的不同认识和对当今需求的不同理解.由于鲁迅作品中语言文字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复指性,意义具有的不确定性;又由于讲授这些作品历史情境的差异,教师和学生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对同一文本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不过,新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无论在观点和方法上都有很多新的突破.鲁迅作品在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也不同程度地被选入了教材,尤其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制高点,青少年学习他的作品意义重大。语文教师在承担"普及鲁迅"任务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鲁迅 对鲁迅作品的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 完善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 加强与鲁迅研究者的合作 丰富鲁迅作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鲁迅作品中公开处决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讨启蒙主义,集中讨论了鲁迅以民间诙谐文化尤其是狂欢化戏仿的批判策略来对抗封建传统的陋习,从而使其启蒙主义带有了狂欢化色彩。并在鲁迅作品中发现了双重公开处决、两种暴力模式,最后将鲁迅的启蒙指向了对民众的公开处决思维,在对民众的不信任中发掘出鲁迅启蒙思想中的新权威和新的蒙昧主义倾向,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批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