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学界对于《经义述闻》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出处可以分成三类:专门研究的论文;一些著作章节中的论证;相关文章中的看法。根据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注重通过它探讨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二是探究其训诂方法,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指出了学界关于这部文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清人《内经·素问》校释著作中训诂材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其训诂方法的分类,认为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字词形音义内在规律应用型训诂方法;文献语言相关学科规律应用型训诂方法;认知的一般逻辑规律直接应用型训诂方法。并指出:多种训诂方法综合使用,是清代校释著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历代各种笔记、札记体著作考释词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界定、分类及其具体内容,大陆语言学界见仁见智,尚无令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在相关训诂学论著的基础上,对八十年代以来大陆语言学界关于训诂方法的看法和研究情况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4.
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定称、分类及其具体内容,我国训诂学界众说纷纭.通过举例阐述当今训诂学著作中关于训诂方法的不同定称以及训诂方法分类的不同标准,认为训诂术语应当纯一、固定、意义单一,训诂方法的分类要有科学的标准,以使训诂学更科学、严密.  相似文献   

5.
《训诂方法新探》一书立足宏观,总结了训诂的基本原则;廓清了学界对于“训诂方法”的模糊认识,阐明了什么是训诂方法.同时将训诂方法分为静态训诂和动态训诂两大门类,包含12种具体方法,合理全面,举例丰富.《新探》是对以往训诂方法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6.
在《左传》的注释史上,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是一部重要的注释之作,但研究成果尚少。本文通过将其与杜预《集解》进行比较,归纳出其在训诂上的特色,并对其训诂上的不足略陈陋见,以发掘该书的训诂价值,从而引起学界对该书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有感于汉语词汇学、传统训诂学和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的深层需要,尝试着提出了“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的理论范畴。上篇论述词义的召唤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功能,下篇探讨训诂的创造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效应。从而强调:词义的召唤性,是词义的基本特性之一,它体现了人与词义、人与世界的关系;训诂的创造性,是训诂的基本特性之一,它反映了人与文化典籍、人与解释活动的关系。而词义的召唤性,又是训诂创造性的形成根据;训诂的创造性,又是词义召唤性的语用效应。二者互动共变。  相似文献   

8.
对姚炳祺教授著《文字训诂论集》做了全面的评述,指出姚著学术上的三个突出贡献:1、补汉语史研究之阙如,尤其在文字的析形、辨义及释音方面,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2、语言学理论在训诂中的应用,使汉语史研究理论在某些方面得以完善;3、学风纯正,学术视野开阔,可以视为吾国语文学之成功典范。概言之,姚著在学术上、尤其是在训诂学上的价值实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9.
形训异议     
形训和声训、义训平列,它是一种说明被训释字结构理据的训诂方式,有提示该字所代表语词本义的作用。把形训这种训诂方式和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混为一谈,以致训诂学界对形训的理解各执一端。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训诂学理论体系形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其实,最早对训诂学理论体系作出初步构建的是戴震。他从训诂的功用、训诂的前提、训诂对象、从事训诂的条件、训诂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训诂学思想,指出训诂功能是探寻古道,训诂前提是校勘文字,训诂对象是字义、名物、制度,从事训诂的条件是具备广博知识,训诂方法是因物求则。戴震构建的训诂学理论体系对训诂学专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定性研究作为训诂方法之一的“类比”,分别从“训诂类比法的意义和性质”、“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训诂类比法的运用条例”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讨论了训诂 类比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训诂类比法是一种外向型的训诂方法,它观察与研究的重点是训释对象所处的周边环境,以上释对象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文字的社会性及系统性;训诂类比法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的主要素材类型有连文、对文、互见、同例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中双宾语动词的分类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的,其稳定性或简洁性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该研究结合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把汉语双宾语动词分成两个层次的类别:根据类典型理论,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真双宾语动词和准双宾语动词;根据动作导致客体移动的方向,真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左向和右向两类,并依此对英、汉双宾语动词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念孙训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氏训诂,《疏证》为其代表,凡言及王氏训诂,必以此为据;欲评述其特点、功过,必先逐字、逐条、逐类爬梳、分析和研究,而后才成为可能。对王氏训诂,也有三点必须强调,对我们的训诂观、训诂学观有一个精审而后识断的问题要解决,故本文辟为四节来讨论,以就正于大家。 一、王氏训诂方法述评 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材料,通过一切可行的渠道,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进行训诂、达到训诂的目的,即谓之训诂方法。王氏训诂方法中,最值得称道、也最具特色、决定其训诂特性、贯穿  相似文献   

15.
湛玉书 《红领巾》2005,(6):51-53,119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汉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诉讼制度提供了可能.对<奏谳书>中的审判术语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这些术语在西汉法律中的意义,也可在语言研究方面纠正历代训诂和现代字典辞书中的缺漏甚至错误.  相似文献   

16.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对某些语言单位进行语义阐释,运用义素分析的理论来进行训诂实践,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文章在简要介绍义素分析和训诂中的释义方法之后,结合实例介绍了训诂中义素分析运用的情况,并指出义素分析在训诂学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的特色,旨在彰显训诂学在语言学界有着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从其由来和发展讲,先秦训诂学的萌芽说明它是为了读通典籍和"经世致用"而产生的;到了汉代,训诂学体系已基本成型,并奠定了其在经学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并宋元明时期,是训诂学的继承和完全定型阶段,其内容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迨及有清乾嘉年代,为训诂学大繁荣时期,堪为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渊海,无论在文字、音韵、训诂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近现代为训诂学的平稳过渡期,训诂学研究方法应作进一步调整亟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礼记>郑注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文化词语的训诂,以传注形式将训诂引入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语境,使训诂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同时展示了训诂的文化阐释功能.本文着重探讨<礼记>郑注按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释义的方法:一、根据典章礼制释义;二、根据心理特征释义;三、根据历史背景释义;四、根据风俗习惯释义.  相似文献   

19.
训诂研究是整个《周易》研究中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在比较通行本《周易》和汉墓帛书《周易》文字异同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分析,对《周易》训诂中的一些疑难词句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从语言学角度对《周易》训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今后的《周易》训诂研究应当在运用新方法、发掘新材料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商君书》是法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正文训诂对我们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训诂内容、方法及其使用的训诂术语等方面对《商君书》中的训诂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