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说“明灭”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教材注“云霞明灭”为“云霞忽明忽暗”,把“明灭”解作“忽明忽暗”似乎没有什么不通,但放到句子中就不大好懂了,下文“或可睹”是说什么呢?从上文“越人语  相似文献   

2.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句中的“或”字,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本都把它作“或许”解释。译文则为“越人所说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到”。联系上面的诗  相似文献   

3.
李白 《学语文》2006,(3):1-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相似文献   

4.
关于《梦》的主题脉络的传统看法是: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有建功立业的一面;但同时又宣扬了寻仙访道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应受到批判。《梦》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天姥幻境。《梦》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部份。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部份。海客谈的瀛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寻觅,说明李白对寻仙访道已不感兴趣了。越入讲的天姥山却是实在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四万八平丈”的天台山对此也要“东南倾”了。诗人由梦前向梦境过渡。天姥山“云霞明灭”,诗人自然地“因之梦吴  相似文献   

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6.
一、现实的幻化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方,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点化事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相似文献   

7.
<正> 李白诗句:“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字,翻了许多选本不曾见有人注释,后问津于程先生选注《古诗今选》上册第二百一十三页一行,程注:“霓也就是云。”我觉得如此释“霓”,欠确切。对此,我想谈点自己的看法。霓的出现,应该是很早,其具体时间,邈不可知。但,我们可以设想,释霓工作应该是在霓的自然现象被人所发现时就已经开始了。及至其被写入文学,为霓释义的人也因之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事业的发展,人对霓的自然现象认识逐步深刻。因  相似文献   

8.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姥姥佬爷天姥栲栳B.嗟来之食蹉跎搓板磋商C.心有余悸雨霁季节觊觎D.流言蜚语斐然扉页绯红二、下列各组词语的释义,无误的一项是【】A.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因之(因为这)渌水(混浊的水)B.谢公屐(谢灵运穿的木屐)青云梯(直上云霄的梯子)暝(天黑、夜晚)C.殷岩泉(岸中的泉水在震响)石扉(石头门窗)青冥(天空)D.觉时(醒时)向来(原来)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三、下面对课文有关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相似文献   

9.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挥洒着他那生花的妙笔,描绘了一个辉煌壮丽、缤丽多彩的梦境,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精神的自由、灵魂的无拘无束、心情的祥和与宁静,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虚实映衬的艺术方法。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又好求仙问道。于是,诗一开头,诗人便凭虚起势,探寻仙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瀛洲,说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觅;越人谈起天姥山,说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中时隐时现,或许还可以看到。于是,诗人便舍瀛洲而觅天姥。这里作…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1300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用他的神来之笔,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绮丽变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使多少代人为之心醉神迷、浮想联翩。李白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的诗中既有流连山水的浅吟低唱,也充满了宏图大志不得施展的怨愤呐喊。他那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确实与稍早一点的孟浩然和同时代的王维等大诗人颇为不同,王维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坐看云卷云舒的恬淡自如,安适自足,李白没有,李白更多地希望得到社会以至朝廷的认可,他立志要“申管晏之…  相似文献   

11.
《新读写》2013,(9):39-41
天姥、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凤凰、凤凰.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虽实际存在,但仍虚幻缥缈;一个因美丽的传说而散发光芒,但因这传说的散去而孤寂清冷、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遭到排挤、被放出京后,却分别以梦游与实游的方式到天姥山和凤凰台走了一遭,并以此为题留下两篇诗篇,供后人琢磨,其用意何在?请大家随着我的笔,跟随李白的足迹,来还原一个真正的李白。  相似文献   

12.
赵月琴 《现代语文》2007,(3):121-121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描写了梦境的由来,云霞的明灭,众仙的往来,梦境的消失,想象丰富奇特,夸张恣肆大胆。人们通常认为该诗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描写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恨和对反动权贵的极端蔑视。此种说法绝对不错,但是我认为并不完整,需要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诗人李白,才能更全面的理解这首诗。  相似文献   

1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4.
自“庄生晓梦迷蝴蝶”肇始,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梦幻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源远流长。在数不胜数的“梦幻”作品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扛鼎之作,被选入多种教材。如何把握其主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作一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遭权贵谗毁,被赐金放还,开始再次漫游。他离鲁南游吴越,临行时留此诗向朋友们表白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以来,对其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传统观点把梦境当做李白追求的无限…  相似文献   

1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句,课本为“赤城”注云:“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省天台县北部。”笔者对此曾深信不疑。近读杂书,忽发疑问:“赤城”到底指何处?据手头零星资料,我觉得,指四川青城山似乎更可能一些。理由如次:一、四川青城山亦名赤城山。唐杜光庭《青城山记》(《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引《玉匮经》云:“(青城山)一名赤城山。”其所以称为  相似文献   

16.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于1999年5月下旬在天姥山所在地浙江新昌县举行,同时举办了新昌国际旅游节.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有国内著名学者傅璇宗等41人,其中有来自澳门、台湾的学者;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外国的专家10余名.会议收到54篇论文,会上重点讨论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越中诗歌,会议安排考察了天姥山、天台山等名胜.蒋志教授代表绵阳师专李白研究室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宣读了论文《李白越中诗的审美价值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向天横”,多年来高中课本一直注解为“遮断天空。横,遮断”。看似可通,但再读细思,觉得欠妥:“向”漏注,直译不通。问题何在?经认真查阅,问题就出在  相似文献   

19.
是“乐土”,还是“恶梦”?──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梦境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关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仙洞府的描写,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在“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中又说:“诗人所以把这些幻想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究竟是写什么的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先让我们列举研究者们的不同意见,并简要地加以评论。《唐诗三百首》的补注者清人陈婉俊对这首诗总共加了五条批语。在“海客谈瀛洲”一句旁,批曰:“先作陪”。在“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旁,批曰:“叙天姥”。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旁,批曰:“入梦游”。在“千岩万壑路不定”等三句旁,批曰:“恍惚迷离,纯是梦境,与实写游山景态者迥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