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激进政治学的代表,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在世纪之交发表的《帝国》一书,表达了对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秩序的新思考,在国内外思想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和讨论。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是《帝国》一书的核心范畴和近年来围绕帝国而起的主要争论之点。《帝国》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开启的社会革命宏大叙事的尝试,并非是完满无缺的,因此针对《帝国》的批评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性演变为后现代性的理论语境中,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认为,帝国主权取代了民族—国家主权,以一种去中心化、去领土化的权力中心支撑起生产与市场全球化之网,而使得帝国主权能够在全球得以布展的基础则来源于非物质劳动,从非物质劳动当中孕育出的帝国主权在全球实施着生命政治统治。文章在阐释“帝国主权”及其布展的同时,探讨帝国时代是否真的到来和帝国主权形式被误判的原因,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奈格里和哈特所提出的帝国主权理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质疑帝国神话,其作品有明显的反殖民主义倾向,但她毕竟生活在帝国主义话语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其思维很难超越殖民主义视野。《达洛卫夫人》中与帝国故事相关联的人物的命运及其生活体验生动地折射了作家矛盾的帝国情怀:小说针砭帝国社会上层人士的殖民意识和帝国主义行为,鞭笞普通民众对王室(大英帝国的象征)的盲目崇拜和效忠。然而,在作家的代言人克拉丽莎、帝国社会叛逆者彼得·沃尔什身上,我们却能时常感受到他们对帝国的文明向往和依恋。  相似文献   

4.
刘琼 《培训与研究》2007,24(1):60-62
帝国理论是对帝国概念历史演变的研究以及对帝国现象的描述。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帝国形态——古典帝国、现代帝国,以及象征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帝国现象。帝国、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一系列的演变表现了帝国的不同特点,也是权力话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声音。帝国的阴影在地球上徘徊,是人类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幽灵。  相似文献   

5.
美利坚"新帝国"与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国际关系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一种“新帝国主义论”正在美英抬头,“美利坚帝国”、“新帝国”、“新自由帝国主义”、“自愿帝国主义”和“不情愿的帝国主义”等提法不断见诸报刊和书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国际关系新动向。一、从所谓“不情愿的帝国主义”谈起“新帝国主义论”的最先提出者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政策高级顾问罗伯特·库珀。2002年4月7日,他在英国《观察家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帝国》的署名文章,公然主张世界需要一种“新的帝国主义”。文章认为,一批前现代国家(pre-modernstates),通常是前殖民地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左翼学者围绕"帝国"和"帝国主义"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与艾伦·伍德的《资本的帝国》,他们都试图解释一种不同于旧帝国主义的"新帝国主义"的出现,都不同程度预示了资本在"新帝国主义"形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称其为"资本帝国主义"。但他们在分析资本积累无限扩张的逻辑起点上,以及在全球资本无限扩张的内在矛盾的解决路径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哈维认为,资本积累的无限扩张需要政治权力的无限扩张,资本积累产生的逻辑起点是权力的政治逻辑。伍德认为,资本可以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而存在,资本积累依赖资本自身的经济权力逻辑,并受到市场法则的制约和维护。二者的不同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合理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分工,在全球化时代,把握全球资本的注入和走向,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哈特和奈格里强调了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的生产性维度,从生命政治的视域去考察意大利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非物质劳动理论,从而形成了生命政治生产理论。生命政治生产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表现为非物质劳动,这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还生产出主体和社会关系等。主体问题是联结生命政治和非物质劳动的关键节点,正是基于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哈特和奈格里才在生命政治理论和非物质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政治生产理论。哈特和奈格里通过对新的生产形式即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考察,试图寻找新的革命主体并重新构建一条不同于马克思的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从最根本的立论原则和方法来看,他们的生命政治生产理论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与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体上的文化批判路向不同,意大利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秉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统,对《资本论》及手稿重新进行了政治学解读,以劳动与资本二元主体的对抗关系为枢轴,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所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即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劳动主体、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具有"非物质劳动"的倾向,资本逻辑的深入剥削形式表现为对劳动者主体性的重新建构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奈格里、哈特等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置入马克思社会关系及再生产理论中,从福柯的"生命政治"框架中探寻建构革命主体的可能性,并对自主的、反抗的革命主体进行重新界定,坚持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政治革命斗争实践转换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语境下拓展了阶级斗争的主体向度和革命潜能。  相似文献   

9.
哈特和耐格里合著的《帝国》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帝国。其实,“帝国论”并没有超出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帝国”也并非世界历史发展的唯一选项。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劳动一直以来就存在,后现代条件下它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通过对劳动的追踪以及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阐述,让读者对非物质劳动有个本质上的了解,它是劳动在现阶段的发展。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分并不能反映现代生产的新内涵,非物质劳动是对于社会生产的新解释,它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12.
16-17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三大帝国鼎足而立.萨法维王朝为了对抗西邻奥斯曼帝国,对东邻印度莫卧儿帝国基本执行友好交往的战略.两国对坎大哈的反复争夺并未影响双方的基本关系.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皇室关系的密切、穆斯林的认同和波斯文化影响力的历史惯性,波斯文化对莫卧儿帝国产生了多重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宗教结构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3.
罗马帝国的军事题材艺术是战争的产物。一方面,战争是其孕育产生的温床和摇篮,是军事题材艺术的创作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军事题材艺术又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为军事服务,为帝王、将士歌功颂德,助长了罗马人的尚武精神,颂扬了战争,美化了野蛮的军事征服。军事题材艺术既起到了无形的军事教育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塞尔柱帝国的政治统治中,为使统治具有正统性,它保留了哈里发的宗教首领地位;为了确保帝国苏丹的绝对权威,它采用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与地方代理人制度.在军事上,帝国拥有常备军,并建立了职业军人制度.  相似文献   

15.
<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80.pp权倾一时的雅典是如何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了霸主地位?耶鲁大学教授为你讲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十年,全面揭开雅典帝国的覆亡之路!《雅典帝国的覆亡》详细解读雅典帝国的最后十年。全书史料丰富,细节精准,叙事流畅,作者对古今浩如烟海的有关文献了如指掌,精准的历史叙述能让读者能更好地体悟  相似文献   

16.
17.
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一书中,基于对向帝国转变过程的探究,将帝国明确概括为"一个有效地控制着全球交流的政治主体,一个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在理论展开中,他们又从五个角度分别对帝国做了规定,他们在坚持了左翼立场的同时,由于其所持有的后现代主义而导致了种种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哈布斯堡帝国是16世纪初出现的一个半旧帝国,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过一系列政治联姻和领土归并,哈布斯堡帝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帝国,重新恢复罗马时代的大一统成为其战略目标。哈布斯堡帝国围绕其三点战略要旨,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以维系帝国的利益,但是最终都告失败。本文对其失败的战略教益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在当代的意义,以对我国构建国家发展大战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的翻译研究不同,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重视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认为翻译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翻译的过程受到双方语言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文从后殖民的角度探讨翻译的产生和发展与帝国的需要、政治权力斗争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翻译在帝国统治下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国情复杂的庞大帝国进行有效统治,帖木儿帝国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来加强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控制:他保留察合台后裔作为傀儡汗以维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通过优待察合台系贵族来换取其支持;实行统治权与行政权合一,将各种重要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他还对帝国境内的阿拉伯-波斯和突厥-蒙古两种行政体制进行整合改造,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双重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