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婚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华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  相似文献   

2.
我写荣毅仁     
记得《荣毅仁》初版问世不久,一位擅写人物传记的工商联的老先生来了个电话。他说:“荣老板太不好找了,他根本不让人写他,你还真有办法。”我对他说明了一些实情,当然,多少也向他叹了一些苦。  相似文献   

3.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广播宣传大多采用自上向下”灌输”的方式,就是所谓“我说你听”,这种单向传播方式距离听众较远,和听  相似文献   

5.
5月13日,成都市“同心行动·成都讲坛”档案专题讲座在成都图书馆开讲。成都市档案局局长赵德喜作了题为“档案你、我、他——漫谈档案的作用和文化传承”的演讲。演讲从15时至17时,许多听众早早地就来到演讲厅,他们当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幼儿园的小孩。赵局长生动、风趣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了听众,并适时与听众展开互动交流。“同心行动·成都讲坛”是成都市为构建和谐成都,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向公众提供与市级部门交流的一个平台,至今已有10多个市级部门举办了专题讲座。(成都市档案局张永红/文曾涛/图)档案连着你我他——成都市档…  相似文献   

6.
1992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上海乃至大陆的“广播人”来说却是个值得写上一笔的日子:上海电台新设直播节目“市民与社会”在正午12点一举打破了长期横亘在听众与电台间的一堵无形的厚墙,电台破“墙”而出,听众凭借电话破“墙”而入。实事求是地看,沪上广播观念一直领先于各省、市电台,甚至于中央台,从大陆首条电台广告的制作播出到全国首家交通信息台的开立,从“蔚兰旋风”到“王小毛”炒热,上海的“广播人”从没安分过。但由于“大环境”的制约和旧“广播观念”的束缚,广播始终未能摆脱“我播你听”的格局,广播快捷、灵便、易于同听众直接交流的优势远未得以发挥。广播要真正介入社会生活,贴近市民,贴近实际工作,就必须让听众参与广播,而且听众参与的方式、也应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8.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9.
请听我说!     
朋友间电话谈话,话至酣时,时用一句“你听我说”岔入,引出自己所想表达之内容。“你听我说”这看似随意平常的话语,在我们与其他人的交谈中细察,常被不经意提及。你听——我说,“我”试图占据话题中心,强势地想要表达自己,甚或有时强加观点于人。且不论观点对错,单单只说不听这一点,已经让我们陷入了沟通的尴尬境地,且自囿于部分真理中掩耳盗铃久矣。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11.
虽然没承包,我却采、通、编一篮子挎地主办了5年《听众服务台》节目。《听众服务台》是个回答知识性问题间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节目,不敢说“人人欢迎,保您满意”,但在1990年的听众调查中竟然还真给捧得不矮。不少人过奖地称我为“立体型的十万个为什么”,更多的人则给予“为民排忧解难”的荣誉。正是真的为民排了些忧,解了些难,风趣的人们还送给了个“万家乐”的雅号。幸亏年轻,倘我胡须满面,恐怕得有不少人喊我“知识老人”了。尽管褒扬有过,但就《听众服务台》来讲,的确是个令人拍巴掌的节目。咱为听众服务,听众就信赖咱,听众越信赖咱,咱越要为听众服务好。我真希望能永远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相似文献   

12.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已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初学新闻写作,刚知道“五个W”。为把“五个W”说全,我总是在写稿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详尽。可把稿子拿给编辑看,编辑老说我写得太啰嗦,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啰嗦呢?54648部队付珂炜付珂玮同志:你刚学写作,就能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精心写好“五个W”,这是一个写作的进步。然而,写全“五个W”与语言啰嗦并无直接联系,更不能说写全“五个W”是语言啰嗦的必然结果。因为写全“五个W”在于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清楚是不能与啰嗦画等号的。既如此,啰嗦之弊源于何处呢?按照我的理解,啰嗦是下列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15.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采访记者,本身就是一件难事.何况你又是《解放军生活》杂志社堂堂的副主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当笔者拨通你的电话时.你一听使哈哈笑了起来:“写我?我有什么好写的?”也许是出乎你的预料吧,当笔者突然闯进你的办公室,面对面向你发起“进攻”时,你仿佛一下子乱了方寸:“真的,我真的没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17.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巳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改,始终关切着事业的发展前途,不能不令人感动。在电话中,他说了不少夸奖的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有的意见还是相当尖锐的。他直率地问我:“什么‘有偿新闻’?事实上是记者在出卖新闻。能这么干吗?”有必要顺便交代一下,我的这位老友,是解放前在白区的进步报纸当过记者的,参加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声屏世界》2006,(3):38-40
2003年7月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在全国广播系统使用最新的CTI(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设备和CRM(客户管理系统)软件,成立了全国广播电台首家“呼叫中心”——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服务中心。作为听众服务中心的首批CSR(电话服务座席代表),伴随着听众服务中心的发展,学习、探索、积累、成长,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架起了电台和听众之间的彩虹桥。听众服务中心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为听众服务。电话接听是声讯组和听众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运用声音和情感与听众沟通交流,做好服务,树立电台形象,是座席在工作中不断…  相似文献   

19.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李秀珍(以下简称“李”):海迪,很久没有和你联系了,确切地说,是和你联系不上,电话总也找不到你。一些外省的媒体希望通过我们联系采访你,也没找到。后来才知道你在写长篇小说《绝顶》。张海迪(以下简称“海迪”):这几年我很少和外界联系,也很少接受采访,我希望内心安静地把这部长篇写好,毕竟长篇小说是作家的精神大厦,要打好地基,然后一块砖一片瓦地盖起来,这需要时间。李:曾听你说过,每当你没有声音的时候,就是你在艰苦工作的时候,你果然是在沉寂中攀登新的高峰。能谈谈你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