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时常困扰着师生。其实,作文教学就是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要说得真实、具体、生动;要发挥评价作用,把训练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会作文。  相似文献   

2.
有许多语文老师都在抱怨作文教学难,学生埋怨习作难。这是因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往往只见“文”,不见“人”,在指导时“人”与“文”成了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上来,习作指导必须与儿童同行,与生活融合,与生命融合,在融合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有人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虽未免夸张,却道出了作文教学难的心声。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它给语文教师,也给语文教学研究留下了解不开的“疙瘩”。在海宁召开的国际性作文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作文与作文教学是世界性难题,不仅中国的小学生作文难、作文教学难,外国也如此,作文难题已被称之为‘作文危机’”。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句话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难老大”’。  相似文献   

5.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怕作文,老师也觉得作文难教,已然成为"疑难杂症"。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存在的最大毛病就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写出来也是三言两语。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他们进行观察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平时积累习作素材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以生活为依托,让习作成为有源之水。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习作和习作前对学生进行"过程再现"指导是两条重要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这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作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强调兴趣的培养,重视作文全过程的指导和作文内容的丰富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却视写作为畏途。“又要写日记了!"“又要上作文课了!”学生无意中说出的话,流露出他们对写作的害怕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新大纲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调整修订,指出“要改进作文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和对新大纲的学习体会,就“四个结合”谈谈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指导,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密切作文与生活的结合,让习作内容漂远流长 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言之有物”,这“物”从何而来呢?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实践证明作文必须从生活入手,那么在采撷作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加强指导呢? 1.丰富学生生活,充实习作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留心观察。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类活动都是作文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学生的作文能力除了“写”,还应该包括“评改”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指导和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和我手写我口”,使写出来的文章文通字顺,抒发真情实感,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老师去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谈谈对小学生习作的指导。一、注重习作素材的加工1.把生活引进作文。把生活引进作文,使学生感觉是在为“实践”而练,而不是为练而练。每次作文都尽可能与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的人、事、物、感结合起来,并尽可能通过作文来真正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  相似文献   

10.
在习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即学生在习作前和整个习作过程中,心中要存在一个倾诉者和交流对象,完后,让学生以读者的身份读自己的作文,再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读者”听,继而根据“读者”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11.
胡茂山 《成才之路》2009,(25):38-39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愉悦,使作文教学在儿童与作文之间形成“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的习作因生活而显精彩,因生命而显灵性。  相似文献   

12.
本册安排的十次习作体现了三年级作文训练的几个特点:1.抓好四个“过渡”,即由看图作文、观察作文到命题作文;由写好一段话到写好一篇短文;由口述到笔述;由仿作到独立作文。2.落实五个基本要求,即一要训练观察力,二要写得具体,三要有个次序,四要重点突出,五要抓住特点。3.侧重  相似文献   

13.
“要是没有作文就好了。”这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教师的抱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就害怕,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学习习作的兴趣无从谈起。而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往往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更是不遗余力、详尽讲解,但学生仍感茫然,只得按教师指导的思路,亦步亦趋逐段写或胡编乱造一番。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在新课程的理念之下,我们都在探索、追求有效的作文教学。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就应该让它充满浓浓的生活味,生活味应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到习作中去了,想写、会写、乐写,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让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提高语文素养。投身大自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下面,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要从调动学生兴趣开始 一是精心设计作文活动.除平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外,根据作文训练要求,设计好参观、演示、摹状、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身临其境”唤起情感,激发学生语言倾吐或文字表达的兴趣.如我执教毕业班时,其他教师说这个班学生作文就是作不出!我将信将疑.第一节作文课,我没有像其他班级教者一样按计划进行.上课铃响了,我故意坐在办公室内迟迟不到班.十分钟后,我夹起教学文具稳步走进教室,师生问好后,我宣布了今天的作文题《老师迟到十分钟》,请把每位同学刚才的表现(神态、动作、语言)和你的心理活动写下来.结果,学生无需思考,唰唰唰地写起来.因为刚刚过去的十分钟,谁都有所体验,都想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凝于笔端,告诉老师.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就能善于“表达”.  相似文献   

15.
在习作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拿起笔,不知道写什么,一谈到要写作文,唉声叹气.如果晚上有写作文的作业,更是痛苦得不得了.真应了那句"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词无论怎样排列组合,都戏剧性地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教师也觉得作文难教.为什么作文会这么难呢? 《新课标》的修订稿中提出习作教学应"找准学生缺什么".从广义而言,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是的,学生并不缺少习作的素材,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相似文献   

16.
李述芳 《成才之路》2010,(25):95-9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部分明确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重视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材料的方法。正如美国一位应用学家克拉申说的: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关于小学作文教学,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认为指导学生作文难.而指导低年级作文更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略谈关于低年级作文指导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积极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习作教学氛围,切实淡化作文课堂界限,努力摆脱“课”的限制和“教”的束缚,灵活巧妙地把习作指导延伸到课前,引导学生事先轻松获取习作之所需,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前指导难,难在“指导”。指导从何体现?它应是学生作文前的“动员令”,思维的“启动器”,思路的“导航灯”。作前指导难,尤其难在恰如其分的指导。放任自流罢,失去指导,学生难于下笔;洋洋大洒罢,喧宾夺主,让作文变成千篇一律,岂不南其辕而北其辙? 因此,作前指导要恰如其分,必须在“明、实、精、活、巧”上下功夫。明:作前指导要有“先见之明”。明学生底细,明作文要求,明指导重点; 实;“扶”在实处,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师觉得最为头疼的事。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有效引导,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地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写、乐写.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习作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不失为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