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解读张恨水     
张恨水作品能“火”到今天,在于先生的勤奋,多产及作品所反映出的艺术功力。集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斗胆为张恨水先生下个结语:一个章回小说大师;一个通俗小说大师;一个拥有近一百二十部中、长篇小说的“多产”作家;一个从事四十载新闻工作的“报人”;一个以书为友、勤奋笔耕的正直文人。他有自己的成功秘诀。他的作品自成一家,凭他百来部小说的势力,他就是“张恨水派”。  相似文献   

2.
1946年春,仅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李政道被选中赴美研修原子技术,原因与三位物理学大师密不可分。束星北对李政道志向物理学有"启蒙"之功;吴大猷选中李政道跟随自己赴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引发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年轻教师的不满,但得到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鼎力支持。李政道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天分和才华是吴大猷和叶企孙都选中他的根本原因。李政道早年的"机遇"与"幸运"是他后来不断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做出贡献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与李政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频繁交流,在推动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科教政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而独特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急需向全世界“借智”,积极听取海外华人杰出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李政道都是在他熟悉的科技和教育领域向邓小平建言献策,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真空做为物理媒质──记李政道教授在我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丁亦兵(本院物理教学部)编者按: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1979年曾应邀到我院讲学,系统讲授了“粒子物理与场论导论”和“统计力学”。最近,李政道教授又应邀于199...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11日,在喜迎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李政道博士80寿辰之际,清华科技园“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的揭幕仪式在清华科技园阳光厅隆重举行。李政道博士,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及海淀区区长周良洛,已故著名画家李可染大师的夫人、著名雕塑家邹佩珠女士,清华美术学院领导和清华科技园领导等400多位来自艺术届、科技界的嘉宾出席了此次揭幕仪式。李政道博士与邹佩珠女士亲自为雕塑模型揭幕,共同揭开了“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这项促进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有特殊意义工程的序幕。与此同时,由李政道博士与著名画家吴冠中共同主持召开的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研讨会也在清华大学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6.
在李政道教授所著的《粒子物理和场论导引》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证:1947年,鲍威尔从实验上明确区分出π介子和μ子,人们便开始了μ子衰变为电子加中微子(μ±→e±+两个中微子及反中微子)的电子能量谱形的研究。1950年,勒·密歇尔曾从理论上详细研究过这一谱形,指出这一谱形将依存于某一参量ρ,而ρ“是O与1”之间的任一实  相似文献   

7.
历亚丽 《科教文汇》2008,(21):230-230
孙方友开创了小小说地域创作的先河。他的“陈州笔记小说系列”以陈州为背景,写出了当地的众生相,他以写“奇人奇事”的形式写历史题材,以写“常人常事”的方式写现实题材。“一叶落而知秋”,孙方友通过对陈州个体人物的命运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以陈州为代表的河南中东部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8.
林来生 《知识窗》2008,(11):23-23
钱钟书,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读字典的特殊爱好更为人们所乐道。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常读得开怀大笑。  相似文献   

9.
杨波是位地道的“罐友”。从2001年开始,在中石油上班的他就开始投资收罐。在他卧室墙边,整齐地码着500多个易拉罐。其中,大部分都是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公司的产品。“这些都是托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杨波得意地说,收罐就像炒股,每个罐种都有升值的潜力。而目前,可乐罐是“罐友们”投资的热门,罐友之间通过网络购货,相互邮寄交易。  相似文献   

10.
1957年1月,一个震撼世界实验结果:“钴-60极化核β衰变不对称性”——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荣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理论没有实验证实,是不会为人们接受的。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正是因为有另一位中国留美核物理学家,有“核子物理女皇”、“世界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和“中国居里夫人”等盛誉的吴健雄教授,很快就主持作出确凿的实验验证,才得以创造科学史上伟大的奇迹。因而众多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都认为,“吴健雄绝对应该和杨振宁、李政道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新世纪新千年到来之时,让我们同时回顾一下誉满全球的吴健雄教授,主持作出第一个验证实验的辉煌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1.
正在书中读到一段文字:"友分四种:一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二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三如山,可登高望远,送翠成荫;四如地,一粒种则百粒收,默默承担。"细细品味,便有了"待友如何,友待如何"的感悟。朋友有四种,第一种像对待花一样,绚丽盛开时就将其抱在怀里,枯萎了便将其抛弃。第二种像秤一样,给他的利益多他便和你关系密切,给他的利益少了便对你逐渐疏远。第三种像大山一样,可以和你登高望远,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我国留美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吴剑雄等,用理论和实验,推翻了一向被认为是原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这是世界科学界中的一件大事。这期本刊发麦了“卓越的发现”一文,对他们的这项工作作了通俗的介绍。在“科学奖金得奖论著介绍”栏中,这期发表了5篇文章。有机化学家朱子清同志,同他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13.
170多年前,美国青年梭罗遭受了一系列人生打击:事业不顺、恋爱受挫、亲人离世。之后他独自一人来到了瓦尔登湖,与湖水和森林为伴,与月光和鸟鸣为友,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他写下了《瓦尔登湖》。这本书被誉为“绿色的圣经”,它的影响力穿越了时空,直到如今仍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解读张恨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作品能"火"到今天,在于先生的勤奋,多产及作品所反映出的艺术功力。集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斗胆为张恨水先生下个结语:一个章回小说大师;一个通俗小说大师;一个拥有近一百二十部中、长篇小说的"多产"作家;一个从事四十载新闻工作的"报人";一个以书为友、勤奋笔耕的正直文人。他有自己的成功秘诀。他的作品自成一家,凭他百来部小说的势力,他就是"张恨水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商周时代,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札、乐、射、御、书、教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墨、孟、苟等又开创了“私学”。伴随“私学”的兴起,古代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逐步形成。《礼记·学记》、《礼记·大学》就是这一时期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到西汉,汉武帝开创太学,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两汉教育,包括官学、私学,都以儒学经典为教材,虽然经师们困派别和师法不同,讲授内容大相径庭,但对于教育的主张,却在“明经修行”这一点上达到共识。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吴致远  梁国钊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1-1288
 在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过程中,杨振宁、李政道的贡献是第一位的,吴健雄不可等同,更不应高于杨、李。吴健雄并非“唯一”最早认识杨、李假说的意义并着手进行实验检验的科学家;三组科学家的实验殊途同归,同时完成,并于同一天将实验报告寄达《物理评论》,所以吴健雄无权独占优先权。用最先“开始实验”和“得出初步结果”为吴作优先权辩护,是有违科学共同体公认的标准的。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也并非由于诺贝尔奖评委会“偏重理论方面”和搞“性别歧视”,而是由于其实验的原创性价值不高,以及未能先于他人做出结果并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基金》1993,7(3):226-226
6月2日,李政道教授应邀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访问,与张存浩主任、唐敖庆名誉主任及委员会领导成员、有关部局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李政道教授首先介绍了由他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几年来在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一些做法,该中心的工作已被国际理论物理界所关注。他说,青年人精力充沛,集中起来进行培养,一年培养几百人,几年下来积累的效果就很明显。对科学发展会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问题在美国解决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1957年12月11日,持中国护照的两位青年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登上了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领奖台,领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开了中国人荣获诺贝尔奖的先河。当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但你是否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杨振宁、李政道是因为“关  相似文献   

20.
杨湘涛 《科教文汇》2009,(33):234-235
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晚年所书《润格》是其自创“六分半书”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到他“领异标新”、“怒不同人”的创新精神,表现了一代宗师思想情感、行为处事和书画创作的“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