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面对当下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需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揭示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为中国发展数字技术、制定产业和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消费者作为价值需求的一方,能够主动参与生产活动,影响价值供给的形式,其在市场中的力量也得以增强。无论技术创新,还是产业转型升级,只有将消费者价值的提升作为根本目标,发挥消费者对技术升级以及商品生产的促进作用,才能够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获取使用价值是购买商品的最终目的。与传统工业技术相比,数字技术在为消费者供给使用价值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向消费者供给使用价值的效率。中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该在四个方面发力:本着包容审慎的态度,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继续强化工业基础,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出统一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重视对消费者的数字教育。  相似文献   

2.
汽车工业在1920年代的发展及影响,成为美国消费社会形成过程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商品特性,汽车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人们对商品和商品导向行为的态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映射出消费社会在美国的形成。在促成消费社会形成的这一过程中,汽车工业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生产力过度发展和消费不足的问题,进而采取了符合消费主义理念的应对措施。汽车工业部门的这一转变反映了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消费社会的形成、还是从它的进一步发展来看,汽车工业都是1920年代美国消费社会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在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非偏好因素既定时,产品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从研究消费者的偏好开始。不同的收入水平、交易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的年龄结构等因素使消费主体逐渐分化为商务人士、高端女性、前父母期家庭、银发一族、活力80后和网购人群等六类消费群体,上述消费群体各自都具有特点鲜明的消费偏好,这些消费偏好正是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市场是由供求双方组成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消费是生产污染背后的诱因,消费者作为生产的受益人理应负担环境成本,使环境成本的分摊涵盖污染企业与消费者双方.恢复原状是环境成本的回收界限,推定责任是分摊成本的基本方法,面向消费者征收环境税是一条适用的回收环境成本的途径.税收对象是流通商品,具体税目可根据消费阶段商品的二次污染状况、征税对生产者的影响等因素确定,以保证征收后果对社会具有帕累托效应.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传统产业虽然在发展中遭遇瓶颈,但是其对福建省经济的贡献重大,应从多方面思考其转型升级的途径.该文从文化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文化资源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将传统产业对文化资源的运用定义为“传统产业文化化”;思考文化资源与传统产业生产活动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展开传统产业的“产品文化化”与“服务文化化”的战略解析.前者包含三种路径,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端价值链延伸;后者包含两种路径,实现传统产业的水平高附加值扩展,最终依靠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帮助传统产业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促使其获得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青岛工业的重中之重,在青岛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青岛制造业存在产业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产业集中度较低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要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促进高端制造业聚集,形成高端制造业聚集区。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能结合实例分析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和生产者的生产调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正处于迈向中高端的关键节点,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升级的消费需求也在强烈地呼唤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当务之急是需要一场工业精神的文化再造,把工匠精神注入中国制造的血液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从我国制造业现状出发,浅谈我国缺失工匠精神的原因以及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9.
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问题在当代中国鲜明凸显,它既是长期社会变革的历史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碰撞的必然表现,彰显了社会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给社会以进步与活力,也为核心价值和主流价值建设提出了挑战,造成文化认同的困惑,增加了文化选择的困难。应当加强对于文化建设中诸多前提性问题的哲学追问,提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是随着工业文明产生的以消费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使用"复制"的生产方式使得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本文结合具体实践分析了"复制"的几种手法全方位化;对经典重新包装、诠释;制作续集和跟风作品与多种元素的整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几种是结合起来操作的."复制"是质同而量不同的生产方式,使生产者的风险降到最低,也满足了消费者求稳求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看,当下中国大众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自由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它的生产、消费、传播都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实际上,大众文学生产受制于商业利益;大众文学消费者的文学趣味被大众文学的生产者塑造;大众自身素质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他们容易按照生产者的意愿被动地消费;大众文学的传播也为少数集团控制.大众文学从根本上说缺乏自由性,与现代精神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于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着文化权利制约文化选择、课程功能影响文化选择和课程评价阻碍文化选择三个方面困境。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功能,应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重要对象,将实现个体与文化双重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价值追求,将提升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国人在日本"爆买"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现象,一度引发中日各方的舆论争讼。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群体日益崛起,其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却受制于国内市场供给能力的制约,在消费者主权无法伸张的情况下,以爆买为表象的消费外溢问题随之发生。日本消费市场因其价格、创新、质量和购物环境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潜在消费空间,日本政府"观光立国"战略牵引下的政策变迁则为消费者提供了现实动力机制。从更深层次分析,日本的消费文化、工匠精神、市场监管网络体系和社会制度则为爆买提供了支撑土壤。政府正确的路径选择应是加快供给侧改革,引导消费回流,破除中国消费升级困局。  相似文献   

14.
施永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47-49
江西省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受企业家精神缺失、质量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支持乏力等条件的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提出了产品创新升级、产业组织创新升级、管理创新升级、市场创新升级、贸易创新升级5种路径,并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中国民众文化心态的根本变革,社会经济转型导致的文化转型;面对中国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与城市和乡村、工业与农业发展的极大差距相适应的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的冲突;以及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文化价值冲突,我国的课程改革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如何关注课程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改善,文化服务消费井喷已然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符号,而我国文化服务产业提供的文化服务远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且多元的消费需求。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成为文化服务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解决供求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供给端发力创新培育新供给新动力,促进文化服务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文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从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政府干预机制、文化创新机制、消费心理机制五个方面对文化服务供求均衡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构建我国文化服务均衡机制,缓解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主要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激发文化原创力,打造文化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力求文化服务供给优质化、差异化;三是优化制度供给,打造新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品和服务,商品和服务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来设计,以设计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近几年来国内企业开始认识到界面设计的重要性,纷纷成立界面设计部门。优良的“界面设计”对消费者在视觉、功能、使用、精神上发挥作用。界面设计还将引领合理消费新潮流。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自由贸易条件下进行商品国内价格变化的分析,运用生产者剩余及消费者剩余理论,阐述了加入WTO对国内消费者消费的影响:从总体上说加入WTO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不是对所有商品的消费都变得有利,而且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