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渊、李世民“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王朝。但是,对于李世民在决策晋阳起兵中的作用问题,由于官修史籍的不真实,他们大都突出地颂扬了李世民,而对其他人则或埋没,或歪曲。后晋刘呴等依据唐初《实录》而修的《旧唐书》,把李世民说成是“首谋”、“劝举义兵”的人物。宋人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则认为,“高祖起太原,  相似文献   

2.
屈指一算,我跟臧嵘先生相识快二十年了。记得初次见面,是在河南郑州《中学生学习报》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我们都是应邀参加会议的嘉宾,时间大约在1982年夏秋之际。那时候,臧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我是北京市大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当时臧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有学问,没架子,好合作”。在历史教学界,提起臧先生,人们交口称赞他“乐于助人”。这一点,我也有亲身体会。1985年,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在北京香山召开。那次会议,邀请了以斋藤秋男为团长的日本历史教育工作者参加,是一次国际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他既是唐王朝的开创者、巩固者和治理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究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李世民的用人政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史称:他“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大业11年参军,开始了戎马生涯,崭露头角。隋末各地农民起义后,李渊也在太原起兵,李世民作为青年统帅、英勇善战,屡破强敌。只用了五年时间,就结束了隋末混乱局面。为李唐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到626年他正式登极以后,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兴利除弊,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在他治国安邦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光照千秋的公文,本文拟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难兄难弟     
“我对不起刘邦,对不起李世民,对不起曹操,对不起……”我怒气冲冲地大喊道。真不知历史老师是怎么想的,竟要让历史成绩没有及格的人站在教学楼上大喊二十位历史人物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踌躇满志地对众大臣说:“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他雄心勃勃,意欲超越前代帝王,使自己的宏图大业绚丽夺目地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历史证明,其言并不过分。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即位时,面临的是一个“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的烂摊子。老百姓饥馑交加,东奔西走,怨声载道。至第二年贞观元年,关中饥荒,仍有卖儿卖女者。但是经过李世民和大臣们的精心治理,形势迅速好转。至贞观三年,已经达到“关中丰熟,咸自归乡”。四年,“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斋粮焉。”此后二十年间,国势更加蒸蒸日上。正史的这些记载,难免有夸大之处,然李世民之为政,在三、四年间便见成效,且实现了大治,这却是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草药        驳论引言 巴金原名李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生。他是属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宿将,国际知名的小说家。如今他以95岁高龄已住在历史上,而又进入本世纪的黄昏。巴金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搞文学创作,在旧社会写作了二十年,我的第一部小说的第一章是‘无边的黑暗中一个灵魂的呻吟’,我最后一部长篇的最后一句又是‘夜的确太冷了’。我的作品里充满了忧郁、痛苦的调子。”这“调子”给后来的巴金研究者留下了争论的空间。 给予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坚实地位的是他在二十至三十…  相似文献   

8.
王永华 《陕西教育》2008,(10):92-92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短短的23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唐太宗李世民被公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好皇帝。“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英明帝王”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的最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给秦川大地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仅唐代帝王陵园就有十八处之多。这些宏伟壮观的唐帝陵园,沿袭了汉代功臣贵戚的陪葬办法,并特地颁布了诏令,把陪葬定为制度“庶敦追远之义,以申罔板之怀”.如唐高祖李渊献陵(在三原县)陪葬墓有六十七座。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在礼泉县)陪葬墓已知者多达  相似文献   

10.
憨佗 《学习之友》2009,(10):7-7
魏征这人历史上犯过严重的路线错误,他曾向太子李建成进言,及早干掉皇弟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兵变得了天下,魏征在李世民手下做臣子,要做事,要匡扶朝政,就须取得李世民的信任。为此,魏征向李皇帝叩头说:“愿陛下使臣作良臣,不要使臣做忠臣。”太宗不解:“忠臣、良臣有不同么?”  相似文献   

11.
古语说 :“君臣相处 ,自古为难。”事实确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一代贤相魏征 ,在政治上密切合作 ,共建“贞观盛世” ,是我国历史上一例罕见的典范。千年之后 ,又有老党员忠言直谏 ,总理从谏如流的故事 ,真可谓是“古为今用”的典范了。魏征已经死了一千多年 ,但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博物馆里 ,还存有他那面金光闪闪的“人镜”。我们借助这一宝贵的镜光 ,回眸历史长河 ,就会看到针对时弊犯颜直谏 ,源远流长的一条闪亮的光带。这条光带中流淌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留下了一个个忠臣、谋士、良将、清官的形象 :邹忌 ,鲍叔牙 ,张良…  相似文献   

12.
一日三餐是全家聚会的时间,小小的饭桌上,往往也是教育子女的好课堂。唐太宗李世民见太子“临食将饭”,便问“:当知饭乎?”太子回答“:不知。”他便教诲太子“:凡稼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在孩子吃饭时告诉他种庄稼的艰难、百姓的疾苦,只有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才能保证永远有饭吃。这样的教育自然给孩子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每天与孩子同桌进餐时,总是注意观察孩子吃饭的姿势是否妨碍别人,咀嚼饭菜是否发出有失礼貌的声音,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文雅的举止,他或是示范正确的做法,或是和颜悦色地予以纠…  相似文献   

13.
才子刘文静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静是历史上著名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事件的首谋和策划者,是李氏秦王府集团的重要成员,倜傥有器略,名噪一时。然而,李氏建立政权后不久,正是年富力强的刘文静即遭到杀身之祸。有功之臣刘文静悲剧性的结局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刘文静有智谋,有政治才能,李...  相似文献   

14.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国之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事管理思想,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魏征辅佐李世民十七年(公元627—643),是其统治集团的主要策划人物和决策人物之一。正如李世民对其侍臣所说的:“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雄者惟魏征而已。”①“(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②因此,魏征的人事管理思想基本被李世民所采纳,贯穿于李世民的人事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一、补充史实,理清历史脉络。本课首句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这与上一课内容之间形成了历史空白。为了解决学生头脑中诸如“唐朝第一代皇帝是谁”之类的疑问,大致理清历史脉络,必须介绍时代背景,补充相应内容,并由此导入新课。第十课讲述的“淝水之战”决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的  相似文献   

16.
“不须远溯乾嘉盛,说著同光已恍然。”这是陈宝琛在清王朝正趋灭亡的辛亥年(1911年)春天写下的诗句。星转斗移,沧桑变迁,朝代兴亡,仕途沉浮,给他留下的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在他已觉恍然的同光时代,他究竟做了些什么?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印迹?却是我们今天所要思考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在巴黎集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联名写信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解决人类道德问题要到中国去寻找答案,甚至明确讲要到孔子那里去寻找答案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德政”盛行的古代中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历史上强调德治的思想是始于周公的“明德慎罚”,与此交相辉映,先秦儒家提出了“知其性,则知其天”的主张,并且由此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历久不衰的“尊德性”优于“道学问”的育人方向,同时也确定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五德”,“六艺”才质标准,在这以后的董仲舒、王充、李世民、韩愈,直至康熙都强调以上的…  相似文献   

18.
“例”是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历《问刑条例》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修订的“例”,但这次修订却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疑团,如修订过程、参修人员,完成时间。特别是完成时间,一般人认为本“例”完成于万历十三年,但实际上却是万历三十五年甚至更晚。本次修“例”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是在两种社会意识思想即“心学”和“实学”的冲突交合下完成的,而也正因为这种社会意识的转型和变化,才使得本次修“例”不同于以往。  相似文献   

19.
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佐者 ,魏征以超人的胆智、耿耿忠心、犯颜直谏 ,前后所奏二百余事 ,其中大部分为李世民所采纳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 ,皆称朕意”[1] ,使李世民少犯了很多错误 ,对强大、统一的唐朝巩固和发展 ,对“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都起了不少的作用。魏征的思想主要是从他和唐太宗的谈话 ,即奏疏和谏议中体现出来的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 (主要指农业 )、法治、军事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比如他劝谏李世民要居安思危 ,施行仁义 ;要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 ;举…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客观的、无情的,它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他借古人的话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借鉴了历史这面镜子,广泛纳谏,轻徭薄赋,缓和刑罚,体谅百姓疾苦,于是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