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油气工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很广阔,可望蓬勃发展100年。限于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勘探条件变差、开发难度增大、利用要求提高,未来油气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的支撑,目前它们正逐步表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对“研究型”、“复合型”、“国际型”、“节俭环保型”等四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油气工业的发展及其国际化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石油高等教育既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责任,也面临着创新理论和发展技术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过与企业合作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为实践载体,不仅满足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而且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拓宽学校办学渠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原油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其保障程度直接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而我国原油消费持续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我国陆上油气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深水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油气是未来石油天然气储量接替重心。但目前我国海洋油气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海洋油气开发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与陆上油气田开发有很大区别。现有相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培养的学生都不能满足海洋油气开发的需要,为加快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尤其是开辟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以寻求新的资源,急需培养一批既懂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油气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石油类高校开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就业视角——中外研究生教育取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就业视角探讨各国研究生教育在满足少数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培养国家重要部门所需要的精英人才外,大多数都要转向适应本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及开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下,我国应借鉴国外研究生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色,从国家宏观需求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适应高层次就业行业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需要出发,探索了研究生教育今后的就业取向。  相似文献   

7.
从就业视角探讨各国研究生教育在满足少数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培养国家重要部门所需要的精英人才外,大多数都要转向适应本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及开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下,我国应借鉴国外研究生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色,从国家宏观需求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适应高层次就业行业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需要出发,探索了研究生教育今后的就业取向.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在满足少数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培养国家重要部门所需要的精英人才外,大多数都要转向适应本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及开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来。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后,应借鉴国外研究生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色,从国家宏观需求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适应高层次就业行业人才的需要出发,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研究生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把教授、年轻副教授、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组织成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和分工日益成为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式。作者从吉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突出了科研团队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构建了基于团队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管理高层次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该阶段,如何培养精英人才,以满足国家社会建设的需求值得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本文从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分析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现精英教育的培养条件和实现路径。认为培养土地资源管理精英人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改革。只有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培养出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资源勘查专业油气方向本科生培养关系到学生4年的学习效果,以及未来的就业及工作能力等方面。本文分析了目前资源勘查专业油气方向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7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培养的学生更快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早日成为我国新世纪资源勘查专业油气科学领域的后续梯队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油企业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完善高等教育功能,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依托传统地质优势 实践复合型高级石油工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国家能源战略分析及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自身传统地质特色,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及目标,提出了复合型石油工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强化"三个结合"教育,突出"练、习、研"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研究、改革、实践,在构建油气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地域覆盖范围广泛,直面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要求,本研究提出了以培养高层次技能研发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省级科研平台为支撑,并结合企业博士和项目资源的校企共育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建设了"工程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创新人才培养既有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又有时代和民族要求的紧迫性。创新教育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教育改革要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而展开。  相似文献   

17.
新学徒制职业教育已为许多国家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形成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认为,对我国实施新学徒制职业教育是可行性的。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相应措施: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决定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构建与当前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相匹配、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意义深远。汕头大学生物系努力探索适合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新型的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加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构建的生物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在各高校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技术人才。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则以此为目标,以石油类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根据石油工程类专业发展的最新方向为目标,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和工业实况为设计题目的基础,不仅涉及石油类专业研究的各个领域,且增加了更多的创新元素,综合培养了石油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推进了石油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中具有龙头的作用.为促进国家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面向世界,以先进技术、高级人才、高等智力为目标,围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