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态移民,是为了改善生态恶化地区环境状况,以及提高该地区民众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人口迁移。由于人们的滥采偷猎等活动加剧了三江源区生态的退化,为保护和修复这里的特殊生态,政府安排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移往他处居住,这就是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青海省政府于2004年在三江源区开始实施的移民项目。根据三江源移民规划办公室制订的《三江源生态移民总体方案》,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迁出地涉及玉树、果洛等共4州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草地多功能性及其调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李奇  赵新全 《资源科学》2020,42(1):78-86
三江源区是地球第三极典型代表区域之一,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物种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大面积原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国和亚洲重要的淡水供给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和重点区。生态系统服务、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草地是三江源的主要植被类型,由草地管理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社会问题,其管理和治理不仅是牧区的问题,也是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江河流域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三江源草地管理的现状、问题和需求;提出了基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对草地“生产—生态—生活”多目标需求的多重管理目标及管理框架,建立三江源区域草地进行多重目标管理的调控途径及技术支撑;以期对三江源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尔玉 《青海科技》2013,(2):22-24
2007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者,中国政府决定在青海省三江源建立一个新的大型自然保护区,旨在遏制植被侵蚀,保证下游水源充足。于是,有了三江源移民以及移民安置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杰 《青海科技》2007,14(6):6-8
青海三江源区实施的封山育林项目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项目已实施了两年。本文结合省级验收结果,分析了该项目实施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三江源区封山育林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1年-2010年的MODIS陆地产品MODl3A3NDVI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近10年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峡库区重庆段东部、中南部中高山区NDVI较高,西部川东平行岭谷区,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谷地NDVI较低;地形和人类建设活动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②近10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活动总体上呈逐渐增强的趋势;③研究区植被活动出现极化的趋势,植被稀疏的区域植被活动进一步减小,植被茂密的区域植被活动保持稳定或增强,夏季最为明显;(D研究区6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的NDVI最高,为0.6904;水生植被的NDVI最低,为0.5710。草甸和灌丛、灌草丛两种植被类型增长最为迅速,分别为0.6%和0.48%;⑤地形、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生长状况最为重要的因素,三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植被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轨迹。其中,地形起伏是坡度与地形起伏度形成的充分条件,成为最根本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同时,人类活动已经成为该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长江源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也是重灾区。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和总结野外勘查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源区出现气候、水文、水文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退化以及人类的破坏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有利于流域安全发展与实现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是科技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提出了保护的途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三江源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跨流域最广、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都有重要的影响。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大江河流域面积达347640平方千米,占全青海省总土地面积的49%。因此,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世界屋脊地区的湖泊湿地、原始森林、高寒灌丛、草甸草原、珍稀动植物,以及"世界第三极"景观都具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恢复治理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现状,科学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生态过程,提出了三江源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和有效途径,探讨了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陈进福 《青海科技》2006,13(6):13-16
本文对青海省三江源区独特的生态地位和生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原则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何争流 《西藏科技》2002,(12):29-30
本调研报告仅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近期的建设目标作一些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用2005年、2010年、2015年MODISNDVI影像计算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2010年、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对保护区2005年~2015年总体植被变化状况及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东麓中段从南部山关口至北部大武口沿山公路以西海拔1150米以上地区为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围区,面积约20万亩,沿山公路以东海拔1150米以下地区,面积50万亩,除西夏王陵景区、空军基地及山前薄地外,可开发利用的面积约40万亩。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已成了建材之一的砂石主要供应基地。1995年以前每年平均采空面积达1500亩,到1998年降至500亩。只采不治留下了大量采空区,严重破坏了这一地区的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玉邦 《青海科技》2003,10(1):15-18
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为以来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初步思路以及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提出了生态保护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艳 《青海科技》2011,(5):83-86
本文总结了有关水热变化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水热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植被、湿地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三江源地区应对水热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阿荣  毕其格  董振华 《资源科学》2019,41(7):1374-1386
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蒙古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更加凸显。锡林郭勒作为蒙古高原南端的典型内流区与生态敏感区,其草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中国北方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态势。本文采用MODIS13Q1的产品NDVI数据集,运用势分析法、偏相关性及残差分析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2000—2015年生长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6年来锡林郭勒草原的生长期植植被覆盖每年以0.0021的速率缓慢增长,但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比较发现,降水因子是影响锡林郭勒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改善促进和破坏抑制作用并存,总体是正向干扰效应大于负向干扰效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改善作用的面积占34.911%,京津风沙源地治理工程等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面积占19.348%,尤其是草原露天煤矿开采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滥采乱挖河道砂石的危害,并提出了几点维护航道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危机与保护建设战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玉婷 《青海科技》2006,13(1):10-15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得以同源于此。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使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多源遥感数据在植被识别和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岚  汪小钦 《资源科学》2008,30(1):153-158
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综合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提高地物的识别精度。本文以福建省漳浦县为研究区域,利用SPOT5、ASTER和CBER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植被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专题信息提取流程。首先设计了基于不同植被专题信息自动提取的专家库,对单一遥感数据进行专题提取,然后基于专家知识进行决策级植被信息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将不同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和时相特征进行互补,利用不同植被在不同遥感数据上的特征和专家知识,建立隶属度函数,判剐每个像元的归属,完成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专题提取。结果表明,与单一传感器数据的结果相比,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植被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三江源区2000~2018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2003~2018年各生态监测站发育期观测资料以及遥感监测资料等,分析了三江源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区气候暖湿化,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61℃,近1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2℃,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多39.6mm,19年来共增加了75.2mm;②气候暖湿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加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2000~2018年三江源区植被指数NDVI值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01,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0.193×104km2,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0.216×104km2。2010年以前植被发育期年际间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2010年以来,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平均每10年变化率分别为4.0d、1.2d和5.1d;③建议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建立人工草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畜牧业管理模式,防止草场再次退化,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北方13省1982年~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内容。北方13省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地带。研究该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NOAA/AVHRR NDVI数据,气候和土地覆盖数据对北方13省地区1982年~1999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平均NDVI生长季增加了11.69%。春、秋两季植被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变化与气温相关性显著而与降水无显著相关,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是植被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子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类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植被状况,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活动又导致部分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研究区植被像元的NDVI有18.24%的面积显著增加,0.24%显著减少,其中耕地、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四种植被类型植被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