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百科知识》2012,(22):1
正事件诺贝尔奖已不只一次与中国人结缘,然而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籍的科研工作者却至今毫无斩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经济大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在科技领域,中国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  相似文献   

2.
<正>三大自然科学奖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们的关注仍在持续发酵。三大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何在?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10月5日至7日,2015年度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逐一揭晓。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找到了新方法。中微子领域研究第四次获得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3.
沈杰 《科学中国》2007,(7):21-23
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种奖项,被公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但是,诺贝尔奖所包含的自然科学领域极其有限,对于自然科学异常重要的数学竟不在其列。为此,国际数学界和许多国家的政府以及民司组织设立了多种数学奖项,弥补上述缺憾,并借此提升数学在公众中的声望,激励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种奖项,被公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但是,诺贝尔奖所包含的自然科学领域极其有限,对于自然科学异常重要的数学竞不在其列。为此,国际数学界和许多国家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设立了多种数学奖项,弥补上述缺憾,并借此提升数学在公众中的声望,激励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仅就在国际上倍受世人关注的几项数学大奖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事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相似文献   

6.
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22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日本获诺贝尔奖为基点,着重分析了为日本科技强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科技政策与路径,并总结了相关经验。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科技战略与政策在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近日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至2050年.中国将在世界科技领域再度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与人才的传承规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存在着大量呈"链"状模式相继传承的现象,并表现出明显的接代连续性、集聚性、扩散性、学科交叉与合作性等特征.通过学术、师生关系、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和栽体的联结、传递、延伸,一代一代诺贝尔奖成就和人才大多能够加以连接,形成一条条通向诺贝尔奖的历史传递链.为此,深入揭示诺贝尔奖传递链的特性及传递规律,对于我国的原始性创新及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揭示脑的奥秘。当前科学家在神经科学领域正把研究推向细胞和分子水平,那么对于21世纪初叶的神经科学我们又能作什么预测呢?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受到整个科学界的瞩目,特别是其在自然科学领域设立的三个奖项,更是成为人类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各评审委员会一直采用同行评议制度,这种同行评议制度建立在高质量的评议人、严格的评审制度基础之上.但由于其高度的保密性,若干年来诺贝尔奖同行评议制度的运行机制一直并不为人所知.着重介绍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同行评议制度,并对比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制度,揭示其对我国同行评议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10月7日起,2013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在最先公布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和兰迪·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因发现细胞内运输系统的奥秘共享奖项。8日,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得物理学奖。一天后,美籍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化学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令人振奋,表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并不逊于他人。尽管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各种复杂机缘,且不能由此说明所有问题,但屠呦呦获奖,可以使受制于现行教育和人才体系的人们有所觉悟。对于科学界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出现文献错误的现象,我们也应有所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这些年,学术不端的风波在国内时有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学术不端表现最多的就是科学研究不端。对于科研不端,有三个问题需要解答:该不该处理?能不能处理?怎么处理?该不该处理?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比较多的共识。现在,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职业,参与的人很多,不可避免会牵涉各种利益纠葛。仅靠科学工作者的自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纠正,已不足以抵消各种科研不端所带来的问题和副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对科研不端进行严肃处理,以减小损失。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自然科学的,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及医学奖,另一大类是人文科学的,包括文学奖、和平奖和60年代以后才增设的经济学奖。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并有定论的是前一大类——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一般说来,科学家们都把获得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视为殊荣,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国家也都把本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看作为本国科学水平的标志。人们往往把获取这一荣誉形象地比作“走向斯德哥尔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物理学界多次斩获诺贝尔奖,受到世界关注。此次访谈的受访者是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益川敏英(1940-),他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是日本本土培养的理论物理学家。在访谈中,益川回顾了他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研究方法及影响他的学术环境等;讲述了他对日本物理学界在树立学术典范、培养研究者的创新能力以及研究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的一些观察;同时也谈到了对中国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恐龙归来     
英国著名科学家和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最近发出预言,说人类将在2023年克隆出恐龙。他的预言科学吗?到那时恐龙真的能归来吗?  相似文献   

20.
(一) 诺贝尔奖金作为一种公认的科学成就的象征,它记录了十九世纪末以来八十多年的重大科研成果。从1901—1980年,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成果共有342人次,获奖科学家为339人。这342人次的获奖成果,实际上反映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几个主要领域(物理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