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原则上,以文本言语为载体而展开的思维碰撞和心灵的多向交流,包括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沈凌 《文教资料》2011,(4):59-60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重对话(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过程,教师不能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当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时,教师就需要及时有效地引导,这也是教学智慧的显现之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本,打开学生的心泉,那么学生的思维智慧的泉水必将汩汩流淌。作者在教学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在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堂好的英语阅读课常常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和微课相结合,以更好地解读高中英语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本意义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文本、读者多维对话的产物。而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更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等。每一种对话都会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都会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丰富的对话机制,努力使教学充满创意、充满勃勃生机。这里,仅从教师备课角度谈谈如何在与作者、学生、同伴的多重对话中研读文本,努力丰富、创新文本,为有个性的创意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或者布局谋篇等需要,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整合、超越,以激活学生思维,升华文本主题,并对文本进行深层建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体验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一、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课文是最佳的范文。教师要做到“精讲”。首先需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走进作者的心灵。读书就是读自己,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以产生共鸣。身为教师,我们只有悟透教材,方能得心应手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激活思维,进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而合一,共为文本喜而乐,忧而愁,悲而哀,憎而恨,达到三者互动,激活文本!  相似文献   

7.
朱莹 《考试周刊》2023,(44):30-33
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过提问、推理、评估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的阅读方式。在开展思辨性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表层意思,思考作者的立场、意图以及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通过示范与引导、提供学习策略、开展合作学习、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相似文献   

8.
一、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课文是最佳的范文。教师要做到"精讲",首先需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走进作者的心灵。读书就是读自己,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以产生共鸣。身为教师,我们只有悟透教材,方能得心应手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激活思维,进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而合一,共为文本喜而乐,忱而愁,悲而哀,憎而恨,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每一篇文本背后都站着一个作者,要想和文本更深入地对话,通过了解作者不失为一条佳径。课堂教学中,融入"作者简介",让学生走近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作者简介"在语文课堂中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生出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10.
孙凯 《教学月刊》2014,(7):28-31
正阅读即对话,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还有"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和教科书编者。只有学生、教师、作者、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在思维碰撞中形成个性化心理,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而对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话题设计适当,方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指引学生思考,确保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笔者试图以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金岳霖先生》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话题的确定。一、确定有效对话话题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分为三个阶段六种对话。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与文本对话,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一种自我解读、自我建构。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只有学生自主阅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现实中,学生大多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己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样就很难实现自主阅读目的。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极为不利。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2.
<正>文本留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它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就能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如何立足文本实际,有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留白,得"意"会"言"?一、抓住质疑问难处留白,点燃思维火花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作者用不同的叙述形式再现了自己独具匠心的表达。在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13.
胡素娥 《现代语文》2006,(9):115-116
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不仅仅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的对话,更确切地说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我以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结合作者的时代正确地理解文本,切实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站在读者的时代合理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超越作者的写作意图。惟其如此,一千个读者眼中才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才真正能够达到尊重学生个性,占为今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及创造性作文思维的目的。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常才能避免出现人云亦云,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索然寡味的局面。为此,我在上《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试着提炼出几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古今思维大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文思维和文言文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要注意营造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思维;要抓住关键,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联系鲁迅生平,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得到启迪,获得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基于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的多边活动既是师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努力寻找对话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使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一、文本:阅读的特殊对话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阅读时要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文本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思维训练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作者分别从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等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的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除了这一交流之外,还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作者,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文本细读与思维品质的提升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在文本细读中,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学习支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注重自我的个性解读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初读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期待,对作者的情思和文本文体的特点也应该做深沉的解读。教师在注重了学生、作者、文本三个方面的期待后,对文本做出深层的、有个性的解读,才是"教学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吴巧 《教师》2023,(15):45-47
文章作者提出要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活动,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文本插图,通过直观画面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思辨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优化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利用文本续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阅读教学评价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