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文睿 《中学文科》2009,(13):47-48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的观点。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的观点。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江标 《考试周刊》2012,(81):40-40
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倡导“生活即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生活教育,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努力创造一个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这对于培养学生认知世界.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即生活,语文即社会,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背景下,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把关注的视角转向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学以致用,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关键,对特殊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指寻求贴近智障儿童生活兴趣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用直接的、多样的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领悟生活,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著名的教育观点,语文实践活动要成功,必须要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做到制度化的保证,再加上教师必要的指导,从而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首先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随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专家们的精辟言论,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让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小小的书本世界里.割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很多东西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如果能把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就能让学生喜爱语文。近年来,时尚已不知不觉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的许多领域,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等方面已不知不觉地受到时尚的影响,人们开始自觉地追求时尚。  相似文献   

9.
激情班徽     
那一天,那一徽,那一课,让我难以忘记。一向坚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我在那一天意外地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让学生体验“生活处处是语文”。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初中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将“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的理论支撑,以初中学生逐步发展的生活经验作为编写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堂、学生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将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指导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实施:一、阅读教学重在启发还原生活;二、写作教学重在求真还原实景;三、课外阅读重在求实获得实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好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尽讲台,学生则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整天被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进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就要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以及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构成一个连续的、目标一致的和谐体,以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4.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先生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先生还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相似文献   

15.
屈小萍 《学周刊C版》2014,(3):121-12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点明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只有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学有所用。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观念,倡导开展生活化教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且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广泛、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戴云 《成才之路》2009,(15):37-37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认为。只有教科书上的文章才算是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学校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时间,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其实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8.
金小义 《辅导员》2014,(10):87-88
"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对我们今天的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生活化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寻求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用直接的、多样的、贴近的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刘飞 《四川教育》2013,(10):28-28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哲学的热点命题。杜威曾言:“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亦说:“生活即教育。”二者共同揭示了社会生活与教育目的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实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远不止于此。教师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历史可以借鉴一样。个人的成长也是基于个人生活与工作经验的累积。故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亦可以从自己生活中探寻教育规律。分析名师和教育名家的成长历史,可以发现过往经历中的人和事往往塑造或者左右他们现今的教育信念与行动。所以从生活史中探寻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对个人生活史的单纯回溯。还是教师从历时态、纵向性的角度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