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段玉裁对古韵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段氏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因此,“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之一的形声(谐声)是汉字向表音发展的产物。学者们自来就重视对文字谐声的研究,古音韵学的先驱者们从一开始就曾注目于此。早在宋代,徐蒇为吴棫《韵补》作序,就曾提出以谐声定字音之正读的说法,他说:“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狸’得声……”尔后,顾炎武划分古韵部,又利用文字谐声离析《广韵》五支、九麻诸韵目。江永赞同顾氏以谐声离析《广韵》韵目的作法,并补充说:“十虞、一先、三萧、五肴、六豪皆当用比例。”江氏分十虞、一先诸韵也成功地运用了文字谐声。但是顾氏、江氏都没有由此而导出“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不能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对谐声偏旁"周"及"周"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说明,《说文》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原则并非"同谐声者必同部",而是另有其他。"谐声同部"理论是从发生学角度提出的谐声造字原则,用来确定谐声造字之初形声字之读音。"同谐声者必同部"只有在一定方言区域内、谐声造字之初才成立。  相似文献   

3.
依照王力归纳的上古韵部微部常用字为材料,参照沈兼士《广韵声系》中的谐声系统,探析和总结出微部字的谐声偏旁,对上古韵部谐声偏旁的研究有助于还原古韵的全貌,对古韵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原始字形所表现的,是先民对抽象概念和客观事物的认识。类似的字形,往往可引申出相近、甚至相同的意义。从构形上看,语从吾声,吾从五声,与汉字由独体字向合体字,由表意字向形声字发展的脉络,极为吻合。从字音上看,“语”、“吾”“五”三字,古音又同属疑纽鱼部。证以诂训及甲金文原始字形,可知“语”之声义乃受诸“五”,“吾”为“五”之增偏旁体。后又添一“言”旁作“语”。  相似文献   

5.
李莹 《江西教育》2004,(13):73-73
一、探索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按照汉字规律识字。我们都知道汉字中形声字居多。例如以“青”为声旁可以组成“请、情、晴、清、蜻、睛、精”等字。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汉字的规律,换偏旁识字。又如.教师可以揭示汉字的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规律.如“采”.上部为“”,意指“手”,下部为“木”,可以想象为果树。手在果树上摘取就为“采”。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注》中,"冒"及"冒"声字的古音被归入不同韵部的事实说明:"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并非段玉裁关于形声字古音归部的原则。段玉裁对"冒"及"冒"声字的古音归部是从两方面着眼的:韵脚字依实际押韵归部;非韵脚字,或根据同韵系联,或取其今音上推。要注意的是,同韵系联的归部法,仅适用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段玉裁所谓"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仅是从造字谐声的角度来说的:形声字创制之初,在同一语音系统内,其读音与其声旁之读音必当一致。  相似文献   

7.
经过一代代学者长期地探索,才逐渐发现了隐藏在汉字当中的语音事实,那就是形声字的声符反映着古代的语音系统。谐声价值的发现和利用,使古音研究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对古韵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代古音学家的研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8.
形声字是构成汉字形体的基本形式,形声字的产生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之高,还由于它在推动汉字简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形声字的简化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省形"、"省声"和"省形省声"。对形声字"省形"、"省声"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应用汉字简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今音上推来归部,但仅限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同时"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只限于形声字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10.
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形声之名外,又有象声与谐声之称。形声产生途径有源于假借说、象意字声化说,还有从语源学上研究之,各说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有其共同的东西存在。形声字形符声符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形符是否表意,有仅具区别符号说,有意义类属说;声符的地位与功用,有主声说、声符兼表意义说,还有声符表义的其他研究。此外,还有多形多声与省形省声的研究、亦声字的研究、形声字的记号化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1.
《说文》中之“省声”约近三百字,字数不多,但较复杂,一方面有一部分省声字确是反映了古汉字在形体结构方面的某些简省情况,为后世研究汉字的简化规律,以及某些谐声偏旁自先秦至汉代的音读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另方面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许慎所析之“省声”,问题确实也不少,所以历来多遭非议,或斥之为臆断,或疑之为后人妄改,或因材料不足,疑团难解而不予置评。愚以为对待“省声”应持审慎态度,迷信《说文》固然不对,但过于贬斥也欠公允。判断“省声”之正确与否,一要有证据,二要作具体分析,笼统地褒贬评说,难以解决问题。为此,不揣浅陋,作如下之申述:  相似文献   

12.
“右文说”存在着容易以偏概全以及束缚于字形两大缺陷。段玉裁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形声字符表音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古音学特长,将传统的“右文说”改造成利用谐声偏旁系联同源词的利器。在《说文解字注》中,只要音近义通,不只声符相同的字可以系联到一起,就是声符不同但读音相近的形声字也可以系联到一起,运用右文说研究同源词取得了远远超出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和语音是分不开的。汉字虽然不是拼音文字,但声韵条理具在,后人可以由形求声,由声求义。清代学者段玉裁说过:“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学者之识字,必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说文解字叙》注)这话是很对的。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说文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文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后来增加的字大都是形声字。形声字有声符,可以由形求声,由声求义。非形声字没有声符,就不易探求声义。而形声字因语音转变,声符失去代表性,后人也难于探求声义。这就  相似文献   

14.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早期时期是以表意字为主的,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出现较晚一些,但它符合文字的发展方向,适合汉字的特点。形声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加注声附和意符,或者改换偏旁而形成的,同时,形声字的出现不是表示汉字的向表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形声,又称“谐声”、“象声”,是汉字形体分类中的一种最主要的结构类型。有人说它是汉字中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据吉林大学古文字学教研室统计,在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百分之十八,在周代金文中,据对《金文编》中两千多字的分析,可以定为形声字的约八百,占百分之四十多,但到了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文《收字9353个),在影响很大的清代《康熙字典》中,  相似文献   

16.
形声字是由两个偏旁构成的,一个偏旁表示这个字的意义类属,另一个偏旁表示此字的读者。用形声造字法所造的汉字在殷商甲骨文中仅占汉字的20%左右,到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已占到80%;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它已占90%。形声字在汉字总数中的比重急剧增加和今天的绝对优势说明,此造字方式比象形、指事、会意诸方法更为重要更为优越,它可克服上述三种造字方法纯粹表意的局限,为创造新  相似文献   

17.
一、探索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按照汉字规律识字。我们都知道汉字中形声字居多。例如以“青”为声旁可以组成“请、情、晴、清、蜻、睛、精”等字。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汉字的规律,换偏旁识字。又如,教师可以揭示汉字的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规律,如“采”,上部为“摇”,意指“手”,下部为“木”,可以想象为果树。手在果树上摘取就为“采”。在趣味的基础上创造性识字。低年级学生经常唱着教师教给的儿歌趣味识字,现在他们进入中、高年级,表述能力增强,何不自编自导、趣味识字呢?这一创造性识字的方法能激起学生的浓烈的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18.
攸、候、修、倏等字,中间都有一竖。这竖,常给小学生带来麻烦。有时,该写短竖的字,不慎把它丢掉;也有时,没有短竖的字,竟凭空多添一笔。“单人旁”边什么时候出现短竖是有规律的,这要从形声字的构字情况谈起。通常,讲汉字的文章,大都按声符和意符的位置,把形声字分成“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内形外声”和“外形内声”六种。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形声字都是一半表声、一半表意的。其实汉字字形庞杂,结构多样。有少数字,意符偏居一角,声符却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例如:“荆”字的声符是“刑”,作为意符的“草字头”被挤到了左上角,地位极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形声字的发展顺应了语言发展的趋势,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形声字内部的偏旁系统、结构系统既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起着积极作用,又规范和影响着新的形声字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汉字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结构严密,分拆不开,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如人、中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结合而成的,基本上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如“明”由“日”和“月”合成,“秩”由“禾”和“失”合成。偏旁,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旧称汉字中合体的字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上左右上下统称偏旁,如“柏”字的“木”和“白”,“岗”字的“山”和“冈”。汉字的偏旁中,有些本身就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