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听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更是青年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捷径之一。因此,现在许多学校都设有“课堂开放周”,甚至“课堂开放月”。希望通过课堂对校内及外界的广泛开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扩大学校的影响。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目前中小学校教师问的相互听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2.
案例某校为了给教师创造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推行了“开放周”制度。在“开放周”里,教师可以在校内随意听其他跨年级、跨学科教师的课。这个制度看似不错,可是教务处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开放周”里,听课的教师寥寥无几。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调动教师的听课积极性,学校领导班  相似文献   

3.
李绍玉 《天津教育》2011,(12):52-53
众所周知,课堂是基础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更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因此,学校管理者走进课堂听课,是有效履行管理教育教学职责的迫切需要。通过听课,可以准确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便于有针对性地培训、管理教师。为此,以下从三个方面就学校管理者“听课”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王文炎 《师道》2006,(12):8-8
一些学校的管理中有一个专门术语,叫“推门课”,是指学校领导在不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直接进课堂,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状况,并以此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这种形式与其他听课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随机性与检查性。“推门课”通常带有检查目的,主要是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  相似文献   

5.
赖勤 《广东教育》2003,(1):69-69
笔者从当前不少学校开展的听课活动中,发现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亟待正确认识,加以改进。误区一:重外轻内。在听课中,不少教师对于校内听课不当一回事,总是想外出听课,尤其是到重点学校听课。在此,暂且不论“西天”取回的“经”是否适合本校“和尚”念,以及取回的是不是“真经”,但是忽略了挖掘本校教学资源而劳师远行,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值得我们深思。误区二:重城轻乡。城市学校条件优越,其教学水平往往胜于乡村学校。于是,人们常往“城”看,忽视了广大乡村学校通过努力所取得的可喜的教育教学成果。误区三:重优轻劣。不…  相似文献   

6.
梁好 《教育文汇》2011,(7):15-15
“异科听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的。 “异科听课”可以研究更多的教学案例。课堂教学的流程与理念基本都是相通的,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与指导,都有共通相融之处。这就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提供了专业交流的基础,寻找到对话与研讨的案例。这类听课可以避免组内听课的单一与枯燥,让听课教师领略到更多的教学风采,感受到更多教师的教学个性;  相似文献   

7.
随堂听课,顾名思义就是不与任课教师事先打招呼,临时进教室听“原始课”,随时了解教学动态的一种教研活动。进行随堂听课,是推动每一位教师构筑理想课堂的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更是推进学校“以师为本”的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随堂听课真正成为促进常态课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呢?  相似文献   

8.
听课是一个学校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它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不少学校还明文规定了教师每个学期听课的指标和任务。不过,听课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而只有认真“研”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听而不“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节数,而教学能力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听课要收到实效,需要做到“三研”,即课前“研究”,课中“研思”,课后“研讨”。  相似文献   

9.
黄瑞 《今日教育》2006,(7S):58-59
如果说听课是教师在学校教学常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顿营养餐,那么怎样吃才能让教师健康成长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加入“观念”与“行动”的调配。  相似文献   

10.
“校长推门听课”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学校校长深入一线课堂,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校长推门听课”是推动每一位教师构筑理想课堂的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更是推进学校“以师为本”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校长推门听课”也时常面临尴尬,管理者只有化弊为利,才能使“校长推门听课”真正成为一种学校管理文化,为课程改革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1.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摸清学情,科学地预测课堂“风云”,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稳操胜券。然而笔者最近到一些学校听课、调研时发现,有些教师随意“超越教材”。如教师不熟悉教材,不了解编者意图,把握不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随意,教学流程混乱,课堂教学好似脚睬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那么,怎样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呢?现结合自己上课、听课、调研等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听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也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不少教师认为听课只需带一本听课薄、一支笔,有兴趣多记点,没兴趣时涂鸦几笔,听完课后上交教导处敷衍了事;有的老师听课时只重视记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而忽视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有的听课者埋头记录,但字里行间缺少自身的思考和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往往不易“知其然”,  相似文献   

13.
听课与评课     
听课、评课是有效地推广、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对普通教师来说,听课、评课活动是帮助其自身认识、掌握教学规律的“教学现场”。不少青年教师正是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来真实、直接地认识教育教学规律。不过,现在有的学校只重视听课,忽视评课。有的学校规定一学期内教师相互听课不得少于20节,甚至不少于30节,而对评课却只字不提。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听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听课是教师最熟悉、最直接的一种教研活动。听课,要从宏观上来把握整个课堂,诸如对教学目标、课堂结构等诸多教学要素进行分析、诊断问题。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也往往能反映出一些问题。所谓“一花一沙一世界”.细节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而教师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往往体现教学水平的高低。以下是本人在听课时记录的几个教学片段。对于整堂课来说。它们只是教学过程中激起的点点涟漪.但一个善思考的听课者却可以从中关注教与学.反思教学观念、行为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下,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加剧,学校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狭路相逢勇者胜,百舸争流何当先?打造优秀的教研组,并以此为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失为一条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最为有效的路径。下面,笔者不揣浅陋,结合浙江省H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实践,略谈几点心得。一、强化教研常规,树立良好风气(一)开放课堂,形成教学研究的立体网络教研组所有的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开放课堂,欢迎校内、校外的各科教师来听课指导,同时更应该主动深入到校内、校外其他教师的课堂,把课堂作  相似文献   

16.
听课活动是开展教研活动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上课,还要学会如何听课。在当前的听课活动中,许多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既不主动参与文本研读,也不主动置身课堂情境,仅仅把自己当作观众或旁观者,这样的听课显然是低效的。究竟如何有效地进行听课呢?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听课“四问”,  相似文献   

17.
孙泽 《四川教育》2014,(12):48-48
听课,应该是管理层、教师必备的习惯,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工作事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听课.那么,如何让听课成为一种习惯呢?1.调动内需,让听课变得主动.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上,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除了要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精心辅导之外,还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参与听课活动,要让每个教师认识到听课的意义和价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听为我要听”,把听课变成一种自觉的活动,当作自己学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而不是学校强加的硬性任务.  相似文献   

18.
听课与评课是中学教研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提高业务素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听课评课常有校内和校际两种形式。1 组织准备 校际的听课评课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组织准备工作也做得比较充分,根据学期工作计划,事先通知听课的时间、地点、讲课教师、课题等项目,以便让听课的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先了解该课题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仓促应“听”,降低听课效果。  相似文献   

19.
职业学校的校长要抓教学。因为教学是一切学校工作的中心,职业学校概莫能外。一个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任的校长,一个想在职业教育天地“以优取胜”的校长,一个想用优秀学生抢占人才市场的职业学校校长,必定会自觉地以教学为中心,“咬定”教学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因为只有在行动中,而不是在口头上把教学工作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才能培养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才有办学的高质量,这才是保证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个真抓教学的校长,一定要走进课堂听课。只有听课,你才能了解教师的思想与业务水平,才能准确地任用教师,才能科学地制…  相似文献   

20.
听课,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经常参与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契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注意力都聚焦到上课的老师身上,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体验感,去关注师生在课堂这个动态过程中是如何共生共长的。这样的听课,既不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也不利于真正实现“取他山之石”的目的。笔者认为,听课,不妨从三个“关注”着手,即: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艺、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师生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