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7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携夫人到天津市档案馆参观视察,他认真仔细地翻阅着世界船王董浩云当年在天津航业公司创业时的档案,激动地说,我没有想到,你们把我父亲当年在津活动的档案保存得这样好,这样完整。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珍藏了董浩云曾供职的天津航业公司档案671卷,详细记录了董浩云从1931年初到1937年末在津活动及1938至1947年回到上海后与天津航业公司来往情况,  相似文献   

2.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3.
忆浩澧     
李浩澧同志离开人世整整15年了。1975年8月9日,他是受“四人帮”迫害含怨而死的。现在,我用这篇文章来倾诉自己多年来对他的深情怀念。李浩澧,原姓孟,出生于上海。1938年进上海大同大学就读,接受了革命的影响,1939年6月参加中共地下党。1941年2月,他到了苏南  相似文献   

4.
一 郭沫若在《初出夔门》中曾经追忆说: “1913年的6月,在‘第二次革命’的风云酝酿着的时候,天津的陆军军医学校在各省招生,四川招考了六名,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其时他刚满20岁。他的年轻的生命“就像大渡河里面的水一样,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流着”(《少年时代·序》)他不满于祖国黑暗与腐败的现实,而对自己所处的那个封建礼教谨严的家庭,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厌倦感。他总想离开四川盆地,离开那个深井般的“家”,出去过一种自由的生  相似文献   

5.
“那就是我!”爱泼斯坦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去年10月12日上午,他在武汉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看到1938年庆贺《新华日报》创刊的合影照片时说的。现任《中国建设》主编的爱泼斯坦,从十五六岁起献身于新闻事业,1938年,他年仅二十三岁,就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到武汉采访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月9日,他出席了中共代  相似文献   

6.
2月21日下午,忽然接到鲁湘兄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张仃先生当天上午仙逝了。鲁湘兄声音很沉重,也很疲惫。我猜想,他一定是刚刚从张仃老人身边离开的,他的眼前和心中还贮存着张仃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音容,而不像我身滞岭南,远隔千山万水,无法亲至病榻之前,  相似文献   

7.
记者、诗人司马军城同志,于1943年4月7日,在冀东丰(润)滦(县)地区一次对日寇作战中牺牲了,时年二十四岁。今年是他牺牲的四十周年。司马军城原名牟伦扬,又名顾宁,1919年生于湖北省利川县汪家营。“七七”事变时,他是武昌高中的学生,1937年底,奔赴陕北。1938年1月,在陕北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2月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十一队学习。1938年6月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党把他分配到《抗敌报》  相似文献   

8.
生命和石头     
佚名 《新闻世界》2005,(11):1-1
我在生命的路上向前走着,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我追了上去,经过他身边时他手里抱着一块大石头。“您为什么要带着这块石头呢?它会拖累您,妨碍您前进。”他喘着气,有点费力的地回答我:“这是我犯过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9.
2007年7月17日的下午,我听说康波牺牲了,牺牲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抗洪路上。我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得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手腕上还紧紧缚着数码相机时,那一刻,我无语,早已流泪满面。  相似文献   

10.
在我20多年新闻工作实践中,有三次最难忘的突发性事件的采访。——女大学生邵小莉跳湖救人,献出了生命,记者连夜赶到现场…… 1982年6月17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邵小莉,为抢救一名落水儿童,光荣献身。采访中,我深深被这位大学生的事迹所感动,噙着泪水,发了第一篇消息(健康报1982年6月24日)。  相似文献   

11.
曲安江 《新闻天地》2005,(11):62-62
1938年,中日武汉会战后,日寇为了切断大后方对武汉的支持,便开始了对岳阳的空袭骚扰,6月2日下午5时,两架日机沿长江飞抵岳阳上空进行军事侦察,当时很多市民还站在高处观望,并不知道死神已向他们伸出了魔爪。  相似文献   

12.
"我恨死了‘黑诊所’。"从河南来石家庄做生意的驻马店农民李文举欲哭无泪。6月29日,他妻子在石家庄市一家无名"黑诊所"接生时被夺走了生命,成为近两个月来"黑心医生"手下的第7个冤魂。  相似文献   

13.
1998年6月9日,天津图书馆迎来了90华诞.这一天,天津图书馆门前彩旗飘扬、彩球高悬,雄伟壮丽的建筑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新老馆员、老友新朋聚集在大厅中央,细细品味着天津图书馆90载奋斗的业绩与艰辛.  相似文献   

14.
倪勤 《档案天地》2007,(4):25-31
光阴似箭.转瞬间恩师刘绍棠去世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恩师的教诲时时在耳边回响.恩师的音容笑貌时时在眼前浮现。恩师虽已久辞人世,但他那深邃的文学思想.高尚的人格魅力.仍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教育着我,感动着我.引发着我对他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5.
我的童年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度过的,我是在抗日烽火中成长的.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12月2日家乡金坛陷落.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东进并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日军派一个小分队驻扎在茅山东麓首镇直溪桥,据点设在巫家庙内.  相似文献   

16.
1987年9月23日上午,我正在出席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突然传来黄馆长病情危急的消息,便和参加会议的杨、蔡两位副馆长立即赶到医院探望。当我们赶到医院时,他已完生失去了知觉,依靠着吸氧机来维持着他的生命了。我惭愧自己无能为力,对他的病情不能有所帮助,但我们多么希望有高明的医生能夺回正被病魔吞噬着的生命啊!晚上10时40分,推人心碎的噩耗无情地传进了我们的耳膜,使我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我从心坎里一次又一次呼唤着:我们的好馆长啊!您不能这么快离开我们,不能离开您关心。培育过的并时刻想念着您的图书馆战士! 我不愿意相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我怎么也不能相信:他那颗患诚、坦白的心脏会停止跳  相似文献   

17.
正共和国浙江大学首任校长马寅初次子马本初是我在浙江大学的学长,他1926年2月出生于北平,1948年浙大机械系毕业。作为中国人民抗日老战士,2015年共和国颁发给他"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马本初投笔从戎勇赴国难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进入浙大读书的前期。马本初在1927年6月随马寅初由京赴杭州,在浙水之滨度过了童年,1938年1月,因避战乱,举  相似文献   

18.
初次见面在长沙 我和许觉民第一次见面在1938年战时的长沙,那时我二十二岁,他只有十七岁。第二年,我在衡阳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与他成为同事。再以后,直到永别,我和他是一辈子亲亲密密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世界》2008,(7):116-116
“在越来越多的记者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在6月2日《南国早报》上,一位“特派记者”刊文指出,5月27日,他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地震灾区。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而忙碌。“但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20.
6月30日下午,我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开会,听到宋原放同志于当天凌晨去世的消息,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因为4月份,我还给他打过电话,为准备写学林史话向他求证学林成立之初的情况,同时约请他作为韬奋出版奖的得主为纪念韬奋诞生110周年写一篇文章.当时问起他的健康情况,他和他的老伴沈老师都说还不错.我在电话中说,等您写好了,我来看您,并拿稿子.谁知道,病魔竟突然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