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冈此,小学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操作——感知——表象——概念——应用的过程,借  相似文献   

2.
三段授课法的教学过程就是感知的建立一感知的强化一感知的深化。它是依据人的思维活动规律来进行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和概括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从感知到理解,最后上升为综合运用的过程。基于思维活动的这一规律,我们运用的二段授课法这一教学方案,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三段授课法的教改方案,现以“酶”的一节课为例:一、感知的建立阶段这~过程就是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过程中,我问是通过让学生带着知识提纲去阅读课本材料或者倾听教师…  相似文献   

3.
感悟即感知和领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机能。从教学过程看,感悟是学生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批判过程,是主动构建、内化知识的过程;教师角色是该过程的引领者。从教学目标看,感悟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穷通事理,使学生在没有框框限制的思维空间里自由翱翔;感悟要依赖学生  相似文献   

4.
黄荣新 《教师》2011,(13):48-49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四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程序。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一般模式是:感知一理解一巩固运用,教学过程的内容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的动态结构的转化过程,其中思维是这一过程的动力和灵魂,而传统的教学重知识忽视思维和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忽视了个性,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经过长期教改实验,我们把创新思维的训练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四疑”探究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想象思维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人曾列过这么一个公式:创造力=综合能力(演绎,归纳能力) 想象力。可见,想象力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想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自己未曾感知过或根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们的思维日趋广泛,深刻、敏捷、灵活。  相似文献   

6.
学生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化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感知-激活阶段、加工-理解阶段、联系-巩固阶段、运用-发展阶段,其中理解阶段是中心环节。理解实质上是一种对知识寻求解释说明,为自己所接受的过程,通过理解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知识抽象、繁多,更要注重理解,形成自己良好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不应是机械地接受与死记硬背,而是重在理解。化学教学中首先应强调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从整体上把握化学学科。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感知的促进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教学设计因素有4个,即"数学探究性理解的知识背景和脚手架的教学方法因子"、"数学探究性理解的发散思维因子"、"建构性的学习情景因子"和"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支持性条件因子",能较好地解释初中生感知的促进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教学设计因素的心理结构.促进数学探究性理解的教学设计因素及各因子在年级和性别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学校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类属于认识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某科,不是要把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引导他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展开学习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启发思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知识  相似文献   

10.
有关教师知识的理论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师把学科内容知识转换成教学内容知识,教师教学知识与课程的联系是以学科内容知识的转换为特征的。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内容知识转换主要有两个因素:可教性的理解和内容知识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应该符合教学规律,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的心理流向,这三个阶段确定了优化语文课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轨迹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刘红兵 《考试周刊》2012,(26):119-119
本文就初中英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作探析,旨在阐述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增强学生语言学习认知体验,提高综合语言学习运用能力。有效性教学前提就是调动学生语言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多元化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促进文化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有效生成。有效教学借助任务教学优化教学目标和过程,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敏锐性和灵活性,以丰富语言理解运用思维,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是形成学生心理优势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参与活动的心理成分有两类:一类是属于认识因素,如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一类是属于情性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情性过程.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学生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良好的思维能力对阅读活动作用很大。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心智因素理解读物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使阅读理解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阅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的程度。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说过:“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传授一点儿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思维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由此可知,感知、理解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将教科书中归纳好的知识照本宣科地讲授给学生,致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加重课内负担,而且使学生身心难以得到健康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抓住“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张高峰 《考试周刊》2010,(51):109-109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新课程高中英语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过程和方法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运用该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方向,便于学生学习英语,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本语言,提高综合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运用就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核心内容,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任务探究过程其实就是他们语言思维和语言运用的体现和升华,能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数学教学,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数学的涵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成一种思维活动(即数学活动);一种是理解成思维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理论)。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作为结果教给学生。要教来龙去脉,思想脉络。总之,要教给学生如何去想数学。  相似文献   

18.
语篇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语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情境性的"生活性问题"引发文化认知冲突,基于"进阶式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发展,延续"语篇问题情境"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全方位地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故事教学前的准备活动(即学生兴趣准备、背案知识准备和语言准备)、故事中的教学阶段(即谈论故事、理解故事、初步朗读故事)和故事后的学习活动(即综合、运用、发展)三个环节入手,探索了小学低中年级故事教学的模式;并阐述了对故事理解过程的设计,即:整体感知——部分理解,层层深入——整体产出;点面结合,将故事按情节分段处理;对故事情节较多的课文进行逐图处理,旨在探讨提高故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对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会使学生打破思想上的禁锢和对知识的片面理解,更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