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角的度量片断实录教师要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王小红没有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而是随意放置,然后经过一次相减得出角的度数。有位同学发言说,他的这种量法与课本上讲的不一样,是错的。王小红立即反驳说:我量出的度数和大家量出的度数一样,怎么说是错的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教师对此不作任何评价。她布置学生各自画出两个相邻的角,并量出它们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用零刻度线对准一条边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要放两次,而用王小红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只需放一…  相似文献   

2.
《角的度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一节操作技能课。此前,学生已学会运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然而,量角器的结构与直尺大相径庭:量角器呈半圆形,标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个“0”起点。能否跳出测量长度的思维定势探究出度量角的方法?这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挑战,于是,让学生熟知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解析量角器——在量角器学具上画角——领悟度量角的原理与方法”,在自主探究中领会习得度量角的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3.
读了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中“教师的智慧”,我被文章中所引用的一个精彩事例而深深打动:一位教师上《角的度量》一课,课的开始,该教师在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后,学生开始了实践活动。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用量角器去度量锐角、直角、钝角的方法,教师十分满意,一切都在预设的轨道中有序进行着。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喊道:“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的度数没有度量,怎么办?”听课的老师嘀咕:借一个量角器给他不就行了。该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趁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小鹏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球”就这样抛给了学生。“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一个学生说道。“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补充道。“可是小鹏要量的角是钝角,那大半块量角器也不管用呀。”一个学生质疑。“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老师话音刚完,听课老师就会意地笑了。接下来,教学的闪光点出现了。“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画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去量余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有个小组的学生说出了本组的方法。“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就是所量钝角的度数。”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谈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还可以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补上锐角的度数就行了。”另一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了补充发言……  相似文献   

4.
一、学数学就是做中学的过程。华老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创设了这样一连串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在量角器上找角,然后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最后再用量角器量角。  相似文献   

5.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基本内涵,也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角的度量与长度、面积的计量既有方法层面的一致性,也有操作层面的明显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会感到困难。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真正理解量角器的构...  相似文献   

6.
角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角的度量。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去量同一个角,从而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促使学生产生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愿望,引出量角器的认识。第二道例题教学量角,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交流,归纳并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对比简析明思路“角的画法”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知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分类情况后学习的。主要让学生借助量角器,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先确定顶点和角的一条边,然后“点重合、边重合”,找到相应度数的位置,画出对应的角。  相似文献   

8.
正学会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角的认识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那么,怎样让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这是此节重要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以往的教学过于枯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量角器正确地测量角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一、正确认识量角器正确认识量角器是掌握量角的前提。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A没有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而是随意放置,然后经过一次相减得出角的度数.同桌的学生发现后立即向老师报告说学生A的量法与课本上讲的不一样,是错的.而学生A却立即反驳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能力目标:把画面阅读和文字阅读结合起来,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这一内容,但其一直成为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量角器不知怎么摆放,把角的度数读错更是常有的事。这一课引发了很多教师的深度研究,如华应龙等名师都执教了示范课,刘加霞教授进行了调研,他们使"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变得丰富、厚重,充满智慧。我们一线教师要做的不仅仅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电教手段教学“角的度量及画法”曲靖师范附一小王丽端角的度量及画规定度数的角,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主要原因是教具量角器上刻度小。学生认识量角器的中心、两圈刻度及数度数有困难。学生看不懂量角器.量角时便不知量角器应怎么摆放,也不知该如何读出刻度。如果...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有所言,有所不言。本课一开始让学生想出各种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使用量角器的必要性。当学生比较完后,我提出问题:要想知道∠A比∠B到底大多少,该怎么办?话音刚落,立刻有许多学生大声地说:用量角器!从他们的神情,我看出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量角器的知识。看来我原来的教学设计,由自己来介绍量角器,得改一改了。于是我问道:你们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那就试着量量书上的∠A和∠B是多少度吧!学生们好像就等着这句话呢,立刻兴致勃勃地量了起来。我巡…  相似文献   

14.
一、对比简析明思路角的画法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知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分类情况后学习的。主要让学  相似文献   

15.
<正>"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其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或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其间含有关于角的度量单位与角的度量工具的认识,称为知识。与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连在一起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结合本人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做如下探讨。一、从角的大小到形的赋值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增刊中刊登了张麟老师《"角的度量"一课的学生前测与后测研究》一文,文中张老师提出学生在使用量角器时,存在内外圈刻度读错,两边不在水平方向角易量错,量两边比较短的角容易误差大这样三个  相似文献   

17.
【教学思考】“角的度量”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学会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然而,量角器的结构与直尺大相径庭:量角器呈半圆形,标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个“0”起点。能否跳出测量长度的思维定式探究出度量角的方法?这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挑战.于是,让学生熟知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如何正确指导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教材上是这样讲的:先完成“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再完成“线重  相似文献   

19.
【教例描述】 第一次执教“角的度量”时,在用教具让学生认识了量角器、介绍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先自己试量课本上∠1和∠2的度数。反馈时.有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60°,有的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120°,只有少数学生试量是准确的。即∠1是60°,∠2是120°。于是我让学生再领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后再试量。结果,量错的同学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教例描述] 第一次执教"角的度量"时,在用教具让学生认识了量角器、介绍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先自己试量课本上∠1和∠2的度数.反馈时,有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60°,有的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120°,只有少数学生试量是准确的,即∠1是60°,∠2是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