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新入园幼儿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入园后适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比如,孩子会不会自己吃饭,会不会自己上厕所,老师对孩子好不好,孩子在幼儿园一天都干些什么,等等。因此,常常是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家长总感到放心不下。特别是看到孩子入园时哭哭啼啼的样子,更是让做父母的揪心。为了让孩子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帮助家长解除种种疑虑,近两年来我园开展了新生试园工作,即在暑假的后期请新学年入园的新生提前来园试园。经过两年的实践,效果较好。现把我们的做法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认真做好新生家访工作班级就像一个家庭,家庭里需要阳光和雨露。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在家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整天被成人关怀、宠爱。亲人的过分呵护导致孩子行为上对亲人过度依恋。而刚入园的孩子面对的又都是陌生面孔、陌生环境,会哭闹不止。对此,家长则又是心疼,又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哭?会不会不吃饭?吃的好吗?会自己大小便吗?”为了帮助幼儿克服入园后种种不适应,顺利地由家庭生活向幼儿园生活过渡,我做了以下的工作。到每一位新生家中家访,真正地贴近幼儿,做幼儿的好朋友。在幼儿家中,新生对于老师的出现表现出恐惧,躲在妈妈身后…  相似文献   

3.
新学期迎接新生时,我们发现让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吃饭问题,比如担心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挑食、吃不饱等。面对上述情况,我们会在开学前先跟家长约谈,了解孩子的进餐习惯和食物偏好。孩子入园后,教师会主动与其聊天、“工作”,慢慢产生情感联结,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后续进餐引导做好准备。对于在家一直喂食的孩子,刚到新环境,可能会习惯家里的模式想要依赖老师,等待喂饭。  相似文献   

4.
家访三步曲     
家访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家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和特征。但要使家访工作对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家访艺术,即通常要经历“三步曲”:一步曲:确定目的,充分准备。根据其目的不同,家访可分为新生家访、特殊幼儿家访、突发事件家访等不同类型,教师必须要明确每次家访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新生入园家访,教师可预先设计有关幼儿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兴趣、习惯等方面的调查表请家长填写;如果是针对个别幼儿特殊情况的家访,则需要事先对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5.
1.入园时,搞好家长问卷工作。我园幼儿是入园前二三天才编好班的,这样,老师就没有时间做好新生入园前的家访工作。因此,入园时,我们采用了“家长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弥补这一环节,以全面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常规习惯(能否独自进餐,能否独自大小便,是否有午睡习惯等),入园前由谁带大,喜欢干什么,有无特殊病情等,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老师在工作中就能依照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有效地进行教育指导,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给家长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家长觉得老师很负责任,工作很细致,把孩子放在班里非常放心。这对今后…  相似文献   

6.
入园前做准备,入园时哭闹少今年我接新小班。孩子入园前,我和同班老师一起对每个孩子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我们熟悉着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与孩子建立感情,同时了解家长的需求。我们还带了小标记让幼儿选择,这样幼儿来园后认自己的水杯、毛巾等等就容易多了。家访后,我们将孩子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如哪些  相似文献   

7.
一、了解新入园幼儿现有的自理能力水平为使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新入园幼儿现有的自理能力水平。为此,在新生入园前,可采用问卷、家访等形式对幼儿自理能力做初步了解。问卷和家访的内容包括:幼儿是否会自己洗手、洗脸、擦屁股,是否会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等。通过调查,对幼儿自理能力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就能更具针对性,便于以后开展工作。二、家园相互配合,制订、贯彻培养目标幼儿刚入园,教师对其自理能力难以全面了解,且幼儿在园时间少于在家时间,生活自理次数家庭明显多于幼儿园。所以,…  相似文献   

8.
幼儿入园焦虑不只出现在幼儿身上,也表现在不少家长身上。家长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定,与孩子依依不舍;心中牵挂,反复询问、叮嘱教师;心中内疚,对孩子过分迁就,等等。这些焦虑表现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孩子,加重孩子的适应困难,延长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因此,减轻家长焦虑是幼儿园新生入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郾开放幼儿园入园前,幼儿园向新生及其家长开放,孩子可借此机会熟悉环境,家长可进入班级观摩活动,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情绪。2郾召开家长会在新生入园前召开家长会,由园长和新生班…  相似文献   

9.
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环境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幼儿会每天哭闹着不愿去幼儿园。孩子哭闹,家长也是极不放心,早上送完孩子迟迟舍不得走,一天几个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更有甚者陪着孩子一起哭,或时不时地探到窗户口看几眼,关切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值得家园双方共同探讨的问题,而家访不失为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一个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家长工作方面,除了入园前对每位新生进行普遍家访外,还特别重视对个别特殊幼儿进行不定期家访。一般说来,有特殊问题需要家园双方下大力气合作教育的幼儿,都应被列为家访重点,通常有这么几类:1.性格内向的幼儿我班林甜甜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孩子有轻微口吃毛病。分析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因为孩子本身胆小,说话时常会产生不流畅的现象,一旦说话不流畅就会受到大人的呵斥,久而  相似文献   

11.
<正>小班幼儿入园后,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孩子在园的进餐情况。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一群人照顾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才开学吃饭时有不会吃的、吃饭要人喂;习惯左手拿勺的;边吃边玩,饭撒的到处都是;挑食偏食的,等等。老师就发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家长都表示束手无策,甚至有家长说出一顿两顿不吃也没有关系,反正他饿极了也会吃之类的话。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呢?在  相似文献   

12.
新生入托会产生分离焦虑,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您知道吗,新生家长也会有分离焦虑。对于父母而言,狠心把孩子“丢下”,内心总不免会产生愧疚,敏感的孩子觉察到这一点,便更会粘着父母不放了。家长的焦虑与孩子的焦虑互相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入园适应,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怎样帮助新生家长减少分离焦虑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本,透过它,了解家长在孩子入园适应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采取适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进餐习惯对于成长期的幼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可生活中,小班新生入园时不愿吃饭或吃饭习惯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对幼儿的健康形成了威胁。本文根据小班幼儿的生理、年龄和个性特点,深入分析了幼儿"不吃饭"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家园共育矫正策略,以应对小班新生幼儿"不吃饭"的行为,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家访在增进家园间的沟通和联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生入园时的家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学年开始,小班幼儿入园总会出现情绪波动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尽快稳定情绪,使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成长,我园采取了下列一些做法,取得可喜的成效。一、提前召开家长会。为了让家长及早做好幼儿入园准备工作,我们在新学期开始前就召开小班幼儿家长会,由园长详细向家长介绍办园目标,幼儿学习、生活的内容以及每日生活的安排,特别提出孩子入园后将会出现的问题,以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会上,还请每位家长填写一份详细的表格,介绍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使教师对自己班的小朋友有初步了解。二、通过家访与即将入园幼儿交朋友。教师已从家长填写的表格上认识了本班的幼儿,然后逐户进行家访,并详细地作好家访记录,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的特性、爱好与身体健康情况,与孩子交谈,取得他们的好感与信任。家访中,教师还发给幼儿一个自制  相似文献   

16.
可能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自己就是独生子女。也可能因为工作繁忙.在接送孩子入园、离园的时候。与老师面对面的不少都是爷爷奶奶。他们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家园沟通质量和孩子的教育情况。怎样与这些老人沟通.让他们了解幼儿园,配合我们的工作呢?我们及时开展了一系列专门针对爷爷奶奶的家园联系活动。搭建了家园联系的第二座桥。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学前的家访,普遍存在家园双方认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沟通不融洽等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利用家访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顺利入园并减轻入园焦虑,对于家访的访前、访中、访后各环节都要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正>从事幼教这么多年,这样的现象常常困扰着我:孩子在幼儿园能认真吃饭,会自己穿衣裤。可是一过周末或者假期,孩子原本养成的好习惯总是回归到了起点。不会自己吃饭了,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等等。其实这就是教育中"5+2≤0"现象,即5天在园坚持,2天在家放弃。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培养习惯,但家庭教育如果没有和幼儿园衔接或者不统一,家长一味  相似文献   

19.
马娟 《小学生》2013,(8):29-29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生活,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以往我们一般采取:1.对新生入园进行家访活动,通过家访活动与幼儿熟悉。2.让家长提前带幼儿参观幼儿园。3.正式入园时要求家长将孩子放下就走,不要舍不得或者迟疑。但刚开学时孩子的哭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适应的时间也比较长。而不少家长见孩子哭会表现出非常心疼,舍不得放手,任由孩子  相似文献   

20.
姜利 《山东教育》2009,(1):122-122
3岁前是孩子习惯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从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入手。比如吃饭,宝宝10个月以后(有的宝宝可能还要早),当他习惯于用勺子吃辅食时,每次喂饭他都喜欢来抢夺你手中的餐具,这是训练宝宝自己吃饭的一把很好的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