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贫困群众的出现和扩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隐患,因此城市贫困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消除城市贫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湖北省仙桃市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现状,发现城市贫困家庭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低下是其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因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是解决我国当前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直接目的之一便是消除贫困,但是由于我国整体社会福利体制的不完善及地域、职业等各项因素对社会福利的直接影响,造成了社会福利分配的不均,进而使贫困群体面临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局面.本文将从我国的贫困问题成因及其社会资源占有角度阐释贫困问题与贫困群体其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之间的悖论,并针对各种解决措施对我国的贫困问题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乡二元分割,城市农村文化冲突,社会弱势地位,管理缺位是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根源.经济利益的贫困性、工作条件的艰苦性和体育认知与价值观偏差是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自我问题.落实权益保障,健全管理体系,消除社会歧视,构建农民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民工体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21世纪黄河晋陕峡谷区域反贫困的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晋陕大峡谷贫困特点是贫困规模较大,贫困程度严重,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相当高的区域集中性和相对稳定性.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反贫困问题任重道远,扶贫资金到位慢和管理不善,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较低,主导产业未形成规模.21世纪扶贫战略包括生态扶贫战略,沿(黄)河地带再开发战略,人力资本战略和反返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发展而凸显的另一重要社会问题.为建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及创新实施方案,分析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展开,作为其核心目标的社区福利服务成为社区承担的主要角色。本文通过对武汉市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实地调查,分析社区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福利服务供给状况,并探析微观层面上城市贫困群体应对社区福利服务的供给而采取的策略性回应行为。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一些国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对策:如对提供贫困大学生实习的雇主减免税收.发放暑期就业工作补贴等政策,帮助其建立就业实习记录;鼓励贫困大学生到艰苦地区从事艰苦行业或职业;通过向企业增收"教育培训税"来资助和培训贫困大学生,提高其就业能力;发展完善的高等职业服务,降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这些政策在不同国家都取得了成功,促进了贫困大学生就业,体现了社会公平.因此了解国外经验,对制定和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资助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我国贫困人口脱贫进程不断加快,相对静态的扶贫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贫困退出工作需要.对湖北省徐家村的田野调查显示:贫困户与普通农户对于扶贫动态管理和贫困退出的意见和态度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贫困户希望动态管理能够更加全面,普通农户则希望贫困进出通道更加畅通.扶贫动态管理和贫困退出机制不够健全,如进出机制不够灵活、动态监测指标单一等问题是贫困户和普通农户的共识;贫困户认为动态监测不全面,导致自身部分贫困问题得不到及时帮扶;普通农户认为贫困进出机制不灵活,一旦成为贫困户便可以长期占有扶贫资源,新的贫困群体则难以介入.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要强化扶贫动态管理,并逐步构建科学规范、公平高效的贫困退出机制;还应坚持正向激励,强化问责督导,让贫困退出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较早面临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国家之一.济贫法作为帮助和救济贫困人民的法律在公元16世纪就已出现,本文考察了作为最早应对贫困问题的措施以及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基础的济贫法的早期产生、发展的演变情况,对认识和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就业认识和准备不足,导致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样给社会、高校、家庭及他们自己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针对当前贫困大学就业择业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主要存在体育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达标率低、教师工作环境差、待遇低下等问题,这些已经成为阻碍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关键因素;同时,对贫困民族聚居区今后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依据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将兰州市区155个贫困住区分别归类为棚户区型与城中村型、多民族型与单一汉族型,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揭示兰州城市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棚户区型、城中村型和单一汉族型的贫困住区在市区层面均呈凝聚型分布,而多民族型贫困住区呈分散型分布。2)4类贫困住区都存在1个高密度区(带)和1个次高密度区;多民族型与单一汉族型还各存在1个较高密度区,但核密度最高值差异较大。3)在城市基础地理要素黄河、洪道和铁路两侧,不同类型贫困住区的数量与比重不同,亲疏关系差异较大。4)微观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格局和民族文化,宏观上的产业发展政策、住房供应体制和城市规划是影响贫困住区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贫困山区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资源造成巨大压力.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不仅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会加剧贫困,导致恶性循环,探索纠正山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外部不经济的对策不仅具有经济社会上的必要性,而且是实现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西北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法,对西北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西北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文化发育程度低,因此造成了该区域内学校体育多年来一直在低起点上徘徊.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和边缘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着经济的困扰,还承受着因经济问题而衍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等等,呈现出能力贫困胜于经济贫困的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薄弱.而像玉溪师范学院这样一所边疆民族省份的地方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贫困生面大、学生贫困程度深,准确掌握少数民族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与需求就尤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为了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国家逐步推行"奖、贷、减、免、助"等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消除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造成的心理上、思想上的阴影,使这群青年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特殊心理、思想问题的分析,探讨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提高大学生主观应对性,并辅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使其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和伟大使命。因此,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大学生精神贫困概念的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进而从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寻找引起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尝试性地提出了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而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则是其中的主要方面,本文拟对高校内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心理学方向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是我国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主题。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政策视角,如何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均是对我国社会民生建设的重大挑战。聚焦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以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及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关系为主线,可建立“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在厘清流动人口与相对贫困关联性的基础上,立足收入分配视角,可探索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针对流动人口在三次收入分配中的劣势地位,要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破除户籍限制、强化社会支持几个方面入手消除三次收入分配中的限制条件,以依据平衡、协调性及包容性的发展思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