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透”出信念《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透”是什么意思?生:“走”的意思。生:“跑”的意思。生:“冲”的意思。生:“离开”的意思。教师出示一组句子:(1)太阳慢慢走出重围。(2)太阳慢慢跑出重围。(3)太阳慢慢冲出重围。(4)太阳慢慢离开重围。(5)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一下子离开黑云的。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很容易就离开黑云,黑云很厚,它…  相似文献   

2.
学生初读《书的故事》(六年制第十二册)试着给课文分段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22节“绵绵的秋雨还在下着,屋里恢复了先前的宁静”是较为简单的景色描写,究竟归上还是归下?带着这个问题学了课文后,不少学生发表了意见:这一小节与第二节开头一句(“一个深秋的中午,下着细雨  相似文献   

3.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我教了多次。这次再教此文,我在重新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教案,自忖在教学中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当我翻阅学生交上来的预习笔记,当读到小徐同学的预习本时,突然使我双目一亮,心情异常激动。问答“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海上日出的景色的”问题时,小徐同学的回答是这样的: 《海上日出》是分三个方面写日出的景色的: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讲究问题设计的技巧,使每个提问富于艺术性,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把握整体,感知性提问讲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只有了解课文写些什么,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去体会。如第9册《海上日出》,在学生默读课文后,就要问:“太阳升起来以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作者在海上看到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太阳升起来以后,天空有云,出现了什么景象?”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味课文的思想作好准备。在讲读一段课文时,也要通过感知性提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上,老师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都很惊奇:“数学课怎么给我们上语文了?!老师:“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很好”老师点点头说,“下面再做一道缩句练习.4.8加上6/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用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呀?”“缩句和列式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情绪的发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呀?”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九册《梅雨潭》第二段第一句讲作者从山边来到亭边,接着讲亭和瀑、潭的关系:“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岩石上,上下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作者把一个静态的梅雨亭写活了。一个“浮”字独具匠心,逼真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独特的感受。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浮”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看了有关资料:“‘浮’字使人感觉亭像苍鹰在天空翱翔。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梅雨事位于凌空的岩石之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这么讲学生就能理解吗?学生如同:梅雨亭怎么能像苍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呢?是什么原因给人一种“飞”的感觉呢?于是我再次阅读课文。课文第一  相似文献   

7.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8.
《夜宿山寺》这首诗中,诗人的想象十分丰富奇特。如何启发学生围绕诗句去理解诗人的想象呢?我是这样做的。演示灯片,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并提问:这座高山上有高楼,那么高到什么程度呢?经过观察,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这座高山就像是一座宝塔,耸到天空里去了。”又有学生说:“高山上的那座接就像是《西游记》里那些仙人住的楼。”还有的学生说;“这座高楼修筑在高山上,星星离它  相似文献   

9.
《挑山工》中有一个作业,要求用“流连”、“意味深长”、“心悦诚服”造句。我认为,这是本课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之一。这三个词在造句时各有其难处:“流连”易与“留恋”混用,“意味深长”又不同于“语重心长”,“心悦诚服”则强调佩服时的“真心诚意”。如不注意,学生是会造错的。我把这个难点安排在第三教时去突破。以前我补充教过“流连忘返”这个词语,学生也会造句,但没有单独用“流连”造过句子。学生明白,“流连山色”就是指“山上(壮丽)的景色使人舍不得离开”。于是我问;用“留恋”行不行?回答“也行”。我又说: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是值得留恋的,有些往事是值得留恋的,该用留恋,而不用流连,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懂了,“流连”专指对景色的舍不得离开,“留恋”则  相似文献   

10.
【重点点击】理解作者对日出过程中景色变化的生动描写,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概括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来描写海上日出的?【解决方案】作者在海上的旅行途中被日出时的美丽景象所吸引,于是就情不自禁按照日出的不同情景,对日出的壮观迷人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作者主要描写了晴朗时和有云时日出的现象。晴朗时,分别描绘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变化过程;有云时,主要是从薄云和黑云两种不同状况进行描写的。【难点提示】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归纳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日出的动态变化的?【解决方案】课文第三自然段是从日…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的一堂音乐课上,我教学生唱第七课《周爷爷的衬衣》这首歌曲,因为歌词中有这样一句“那是谁坐灯下,一针一线补衬衣?原来她是邓奶奶,夜深人静没休息。”就随口问了一句:“邓奶奶是谁知道吗?”“邓小平的奶奶”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啊?”我一愣,众人皆知的事情他们竟然不知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十册收录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有的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时,将“不”变调读成阳平(bu)。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海上日出》是当代著名作家巴金途经红海观赏海上日出奇景后写下的观感.文章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我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以“奇”为线,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文中结尾说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那么,海上日出到底“奇”在哪里呢?一、“奇”在令人神往“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开篇就表达了“我”观日出心情如此迫切,次数繁多,其景奇异.“我”怎么能不如痴如醉呢?“早起”,说明观日之早,欲望之强,从而表明日出牢牢的吸引着“我”深深的诱惑着“我”,海上日出之“奇”,不正蕴藏在其间吗?  相似文献   

14.
教句子的连带成分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句子的基本成分,再用基本句式如“鸟飞”、“我爱祖国”等要学生作扩句练习。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一下子把这三个只具有基本成分的句子扩成了几十个句子。例如把“鸟飞”扩成的句子有:“鸟在天空飞”、“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一群小鸟在头顶上空飞”、“美丽、活泼的小鸟飞过了小山岗”、“一群黄色的小鸟飞到远处去  相似文献   

15.
“三步导引”指的是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三步式的教学程序:读懂课文,理清脉络——弄清重点,细读品尝——运用实践,模仿练写。下面谈谈六年制第九册3课、五年制第七册15课《海上日出》的“三步导引”教学设计: 一、读懂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理解词语。着重理解“范围、目不转睛、夺目、光彩、光芒、亮光、光亮、奇观”。 2.初步阅读,明确大意。课文写了几种情况下的日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3.讨论分段,编写段意。按事物的方面分,可把本文分成四段(第一段交代看日出的时间;第二段讲平常情况下的日出;第三段讲有云情况下的日出;第四  相似文献   

16.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是《燕子》(第八册)一文中描写燕子停歇时美姿的句子。此句主要描写静态的远景。“痕”字更是逼真地写出了远景中电线若有若无的样子。那么,教学时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痕”字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在默读中发现问题 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然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什么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不一样?”这时,学生们个个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一字一词地仔细阅读起来。一会儿,不少学生举手表示发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改单一的总结性考试为经常性考查为什么考试分数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真正的数学成绩却不同?这是因为试题的局限性。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覆盖面小;另一方面对各种能力的考查没有明确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形成性测试。具体做法是:把每一小节的内容,分成几个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又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分类),制定出测试题,测试题有笔试、口试、操作等。如教完“圆的认识”这一小节后,我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区级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骨干教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文的第二课时。整节课是这样展开的: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来找一找文中王冕是在哪些地方读书的。学生进行交流,相机进行语句的练读,感受环境的美。接着,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在课文第五自然段对七泖湖景色描写的语句上:“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  相似文献   

19.
日出     
假日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日出。凌晨3点钟我们就起床了,一家三口手拉着手在海边散步。我问爸爸:“日出好看吗?”爸爸毫不犹豫地说:“好看,当然好看了!日出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色了!”说着说着,4点钟快到了,我们便找了个地方坐下,准备看日出。过了一会儿,星星淡下去了,东方天边上开始放白了。这时候天际变化得很快,渐渐白得晃眼,接着从地平线上开始一抹抹地放射出红光,天空越来越亮,东方越来越红。星星眨着眼睛,悄悄地溜走了。几片发红的云彩,在不知不觉中镶上了一道金边,飘到一边去了,似乎舞台上序曲已经结束,精彩的节目就要开始。我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等待着……  相似文献   

20.
周瘦鹃的小品文《杜鹃枝上杜鹃啼》第二自然段写花鸟同名之趣后 ,接着写“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 ,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 ,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 ,句虽平凡 ,我觉得别有情味”。授课时我向学生质疑 :“平凡”指什么 ?“别有情味”是什么情味 ?学生议论之后 ,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答案 :平凡是指马诗套用了白诗的格式 :“杜鹃”一名两冠在一句诗句中出现。别有情味 ,别于哀鹃的传统说法且与第一段“欢快之声”照应。写其是乐鹃。另一学生对上述答案却提出异议 :“别有情味”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